退休人士與貧窮問題 : 英國的退休金危機

對於英國以領取退休金維生的人來說,老年貧窮是當今的一大問題。在英國1100萬倚靠退休金生活的人當中,大部份都未能如他們所願,安穩而寧靜地渡過退休生活。反之,他們對將來往往感到迷惘。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就退休人士的收入不均及貧窮問題的調查顯示,在2007/08 年間,據估計共有二百萬倚靠退休金生活的人士處於貧窮當中。同時,超過三成60 歲以上單身住戶更遭受「燃料貧窮」之苦,即他們需要花超過10% 的收入在燃料費上,以維持可接受的供暖環境。但由於燃料價格上漲及受經濟危機影響,現時的實際數字很可能比這估計還要高。

英國是實行國家退休金制度。供款人士到達退休年齡後可每週領取退休金,並賴以維生。這金額是從過往所繳納的社會保障和稅收中得來。現時,個人的全額養老金為每週95.25英磅,夫婦為152.3 英磅。婦女合資格領取退休金的年齡為60歲,男士則為65歲。能領取全額養老金的人士必須曾工作以及繳納足夠年期的社會保障(現時,男性須工作滿44年,女性為39年)。換句話說,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領取全額退休金,有些人士更是一點都沒有。當中往往為了照顧子女而未能工作的婦女尤其大受影響。國家統計局亦表示,未能領取全額退休金的女性比男性為多。

事實上,全民領取退休金曾代表工人運動的一次勝利。這項運動始於1898年,在倫敦舉行的一次會議,繼而成立「國家退休金委員會」。是次運動初期只包括工會、合作社以及互助社,慢慢席捲全國。1908年,政府制定了老年退休金法案。可惜,退休金初期是有入息限制,即是說,最窮困的年老人士必須收入低過限額才有資格領取。因此,實施第一年全國只有50萬人合符資格。直至世界大戰後,工黨推行福利主義,為避免罷工與社會動亂,全民退休金制度直至那時才得以普及。

今天,英國的退休金幾乎是歐洲各國之中最低。基本退休金額事實上不足以讓年老人士安享晚年,而很多人亦只能倚靠公司及私人退休保障。大概八成退休人士是倚賴過往積蓄和投資收入,而130萬退休人士則倚賴國家提供的退休金和社會福利。但是私人退休保障卻往往導致愈趨嚴重的貧富不均,因為低收入人士往往負擔不起私人退休保障。現時,大概超過一半低於平均收入的工人是不受任何形式的公司或私人退休保障。

同時,政府以「退休金危機」之名,計劃提高所有人士的退休年齡至68歲。由於預期壽命不斷延長,工作年期也更長,人們便需進一步倚賴自己的儲蓄和投資。換言之,政府希望人民進一步倚靠自己的能力,少靠政府。這政策對低收入勞工的負面影響較大,他們往往沒有足夠的儲蓄以支持退休後的生活。事實上,由於不斷延長的人均壽命而需加長工作年期的論據並不成立。因為,雖然人們普遍較長壽,但過去數十年間,更多人投入勞工市場及生產力不斷的提升都往往代表有更多金錢用予繳納退休金。可惜,政府卻並沒有考慮這一點,卻繼續削減有關開支。

獲得公司退休保障的員工會發現他們的退休金受到一定衝擊。現時,僱主普遍傾向將員工的退休保障從「最終薪酬退休保障計劃」轉至「定額供款計劃」。最終薪酬退休保障由於是建基於僱員的最終薪酬,因此提供了一項更可靠的保障。至於定額供款計劃,僱主及僱員均需注資到一項投資基金,但供款款項設於特定水平,僱員到退休時所領取的退休金則決定於他退休時的總供款額和投資淨值,卻不是他的最終薪酬。換言之,若投資回報較差,員工所領取的退休金則較少。然而,大部份公司已取消了最終薪酬退休保障計劃,並停止向新員工提供此計劃。僱主亦常歸咎於不景氣的股票市場,聲稱退休金運作實在太昂貴。因為若實行最終薪酬退休保障計劃,僱主往往要額外供款以彌補最終薪酬和退休金之間的落差。因此,他們寧願選擇定額供款計劃,因為當中的供款不足都將由員工來支付。

僱主用以抨擊最終薪酬退休保障計劃的理由,都顯示出他們的偽善。回想九十年代,很多僱主都利用股票市場的興旺而藉機落實「供款休假」,意即他們稍為暫停供款到退休基金中,從而節省幾十億英磅。但當股票市場不景氣時,他們便迅速以此藉口攻擊那些從未享受過如此待遇的員工。僱主一邊興高采烈地受惠於上揚的股票市場而逃避退休金供款,另一方他們面卻責怪股票市場而令他們「必須」擱置最終薪酬退休保障計劃。也因此,有數以千計的工人未能領取預期的退休保障。再者,在定額供款計劃下,很多僱主並沒有付出與最終薪酬退休保障計劃相約的供款。根據2002年英國勞工聯合會 (TUC) 的報告指出,對於一個收取平均工資的僱員來說,相對採用最終薪酬退休保障計劃,僱主在定額供款計劃下一般每年少供2115英磅。

僱主往往慣用這類延遲供款的手段以彌補利潤下降,當利潤下降時,資本家往往試圖收回各種形式的優惠以抵償部份利潤的損失。這不單單發生於英國,於70年代,當世界經濟不景氣時亦普遍出現。對退休金和社會保障的指責在歐洲隨處可見,而眾多國家 (如法國、德國、希臘和奧地利) 的勞工亦奮起反抗。

伴隨抨擊退休金制度的還有裁員和凍薪,這種種亦是去年英國一連串工業行動的導火線。富士通資訊科技服務公司的罷工行動便是其中一例。雖然該公司的稅前盈利高達二億英磅,但公司仍以經濟衰退和業務重組為由,計劃削減6000個職位,以及計劃停止採用最終薪酬退休保障計劃。根據英國聯合工會組織(Unite the Union)表示,停止採用該退休保障代表4000名員工將要承受20% 的減薪。因此,富士通的員工分別在2009年12月及2010年1月採取全國罷工行動表示抗議。

經濟危機亦進一步蠶食工人擁有公平退休金制度的權利。一方面,數以千計的工人失業,大大減低他們儲蓄及將來自我照顧的能力。另一方面,僱主以經濟危機為藉口攻擊現有的退休制度。但同時,公司卻往往維護高級行政人員的退休金。在2008年,一般董事平均來說仍可收取23%的退休金。同樣地,當偉世通(Visteon)車廠的僱員在2009年3月失去他們的工作時,管理層卻能將退休保障轉往偉世通工程服務公司,脫離由前僱主提供的、並錄得巨額虧損的英國偉世通退休計劃。而僱員方面,自他們因霸佔廠房而成功爭取解雇補償後,工人繼續抗議,以表達因退休基金虧損而損失四成退休金的不滿。由於不少其他英國公司的退休基金均錄得大額虧損,很多工人都面對同樣威脅。首200名最大額的定額退休保障計劃 (包括最終薪酬計劃) 均錄得1,030億英鎊的虧損。根據退休保障基金截至2009年11月的數據顯示,八成的基金都面對虧損。

無論如何,英國的退休金制度確是面對危機,但危機不是由於人們活得太久或是退休基金營運費太高,而是對大多數退休人士而言,退休金不足以提供他們的每日所需,因此他們在退休以後仍需不斷工作以避免窮困。晚年的生活終究不應倚靠與股市掛鈎的退休金,或是決定於公司的盈利表現。取而代之,工人的晚年保障應根據他們的需要,好讓他們能活出自由、舒適以及平安的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