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掀起“抵製瓶裝水運動”

來源:中國商報 2007-10-23

由於瓶裝水耗費能源、污染環境等原因,今年夏天美國上上下下掀起了抵製瓶裝水的熱潮。美國《紐約時報》近日刊登的一系列報導,指責瓶裝水身負耗費石油、污染環境的雙重“血債”,將瓶裝水列為頭號“人民公敵”,號召美國人拋棄瓶裝水,飲用自來水。一場轟轟烈烈的“抵製瓶裝水運動”方興未艾。在節約能源、保護環境這一理念高揚的現實語境下,該運動所釋放的積極信號令人感佩。

數字顯示,我國是世界瓶裝水消費的第三大國,我國瓶裝水市場每年都以近30%的速度遞增,到2010年,中國人一年將消耗1000萬噸礦泉水,相當於美國目前年40億加侖消費量的60%。美國人視瓶裝水為寇仇,作為瓶裝水消費大國,我們不應作壁上觀,亦應責無旁貸,減少因瓶裝水而帶來的負面影響。

揆諸周遭,我們對待瓶裝水是放縱的,有時是不負責任的。比如,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副會長、著名影星成龍曾經談過一些與瓶裝水有關的“趣事”,拍戲時,一天下來,現場往往留下幾千個礦泉水的瓶子,有的瓶子只喝了幾口水就扔了,讓人痛心不已,也痛恨不已。後來再出來拍片,誰來拿水喝,就把他(她)的名字寫在瓶子上,不喝完不行。這些細節我們並不陌生,有時一些人不僅不喝完瓶裝水,而且貌似灑脫地隨意扔擲。讓持瓶人喝完瓶裝水,這是成龍的善意,較之亂扔亂擲,當然不失為一種進步。

但如今看來,喝不喝完瓶裝水已不是問題,買不買瓶裝水才是問題。當前,像瓶裝水這樣的一次性製品已經走入我們的生活,比如,一次性飯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食品袋……一定程度上說,使用一次性製品已經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因此,要改變這種生活方式確乎很難。日前,中青報的一項調查顯示,現代青年的環保觀念和其消費觀念存在矛盾———他們能參與環保,支持可持續消費,但是不能犧牲原有的生活質量。換言之,他們也知道使用一次性製品是有損環保的行為,但因為一次性製品能給他們帶來便利和衛生,而不願意捨棄。正如有論者認為,反對瓶裝水是奢侈的,還是先把我們的自來水搞到可以直接飲用,那時候再來反對也不算遲。

基於此,僅僅進行簡單的呼籲是不夠的,光靠呼籲難以提升國人的環保理念,在動員和倡導以外,還需配備措施。比如,美國在自來水上煞費苦心,其自來水供應系統幾乎是世界上最完備的,每年在保持良好的自來水水質上投入的經費高達2770億美元。再比如,當一次性筷子在我們這裡紛擾相爭時,日本農林水產省將從2008年開始,在日本推動一次性筷子的回收,將其用於生產生物乙醇燃料和木製固體燃料棒等。還比如,針對亂吐口香糖的行為,愛爾蘭實施重罰,新加坡甚至立法禁止口香糖的進口、生產和銷售,英國則研製出易清除可降解的不粘口香糖。

此外,美國在“抵製瓶裝水運動”中的一些細節,也有借鑒價值。比如,紐約市推出一項宣傳可飲用自來水的廣告,名為“自己灌”。一些餐館老闆在自己經營的餐館中向顧客提供自製蘇打水,代替瓶裝飲用水。政府部門身先士卒,比如,舊金山市市長紐瑟姆,自上月起就禁止政府官員使用財政資金購買瓶裝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畢小剛在“北京城市水環境治理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稱,2008年奧運會期間,北京市奧運場館以及周邊酒店、活動場所等地的自來水將可以直接飲用,在這些地方不用再喝瓶裝水。環保人士建議公眾,要自備餐具,盡量少用一次性製品,這些生活中的小事,可以減緩地球資源的耗竭,並減少垃圾災害。顯然,在自來水與瓶裝水的拉鋸戰中,除了高蹈理念,增加自來水的衛生度,解除飲用者的後顧之憂,自來水的勝算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