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論水務私有化

文/paulymh
來源:香港獨立媒體 2009-09-11

http://dl10.hkreporter.com/files/new/free_2009-09-10_2_8b13.mp3

正因為私營化早在國際上臭名昭彰,何民傑才要不斷地把私營化說成民營化,去逃避私營化的惡名,就如中共用的”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制度”去逃避專制制度的事實一樣。

當何民傑在說不少民營化失敗的原因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管治能力差時,事實上那麼一點點民營化成功的例子大多數是在發展中國家。連民營化/ 私營化的成功例子和失敗例子在那裡、如何成功如何失敗也說不清楚時,這些鼓吹私營化的傢伙的說辭到底是基於事實還是意識形態,已經十分清楚。

何民傑說到香港水務處換3000公里水管的花費達到192億,然後據此來說政府沒效率、水務處不好、私營化就好前,他卻沒說過

  1. 如果水務私營化,換水管的花費會降嗎?
  2. 以香港地價之高,所導致的香港人的高薪酬水平,換水管的花費達到192億,又如何不合理?
  3. 如果不花錢,又如何去減少滲漏率?

又是那句:
要滲漏率低,其實很簡單,就是政府增加開支去換水管,但到政府增加開支時,何民傑等人又會說政府浪費市民金錢了。
政府因為市場原教旨的民粹要求而不去增加應該增加的開支,到政府服務因開支不足而出問題時,市場原教旨卻又把問題推到”政府本質上就是低效率”上,再去鼓吹私有化,這不是賊喊捉賊是甚麼?

參考資料:
1. 為奪回公營食水而鬥爭
pdf檔的第77頁至81頁
玻利維亞的科恰班巴:食水之戰後的公眾集體夥伴關係

2. 歐美跨國公司爭奪控制拉丁美洲水資源

3. 外資高溢價逐鹿中國水務

李振東說,由於水價長期過低,我國60%的自來水企業都是虧損的,剩下的40%雖然不虧損,但贏利都在1%到2%左右,而這一背景也成為了外資尋機收購的主要原因。

“地方政府之所以如此熱衷出售自來水公司,一個是因為本身嚴重虧損,另一個就是能拿到一筆優厚的資金。”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蘭州自來水專案賣給外資17億元,當地政府從中拿走了12億元;海口專案9.5億元,地方政府拿走了6個億,“政府把多餘的錢都拿走做了其他用處,實際上地方政府所看重的高溢價對水務改造本身來說並沒有任何益處,這只是對政府有好處。”不過該知情人士的話記者已經無法從蘭州、海口等地查證。

“我曾對很多國內合資的水公司進行考察,發現了在外資收購之後,地方政府對水企業的補貼逐漸遞增,財政壓力很大,有的地方政府為了保證外資水廠的贏利,甚至不惜去關閉國有的水廠,一屆政府為了政績,但給下屆政府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劉軍廣說。

….

而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在國內多起自來水項目的競標中,高溢價成為實力雄厚外資的制勝法寶。

如2007年8月,威立雅以17億元的高價拿下蘭州供水集團45%的股份,而底價僅為4億多元。2007年10月,威立雅出資9.5億元,拿下底價為3.1億元的海口水務集團50%的股份;而獲得天津自來水公司49%的股權,威立雅出資21.8億元,高出7億元底價兩倍多;而在拿下揚州自來水公司49%股權時,蘇伊士集團旗下合資子公司中法水務出資8億元,其底價僅為1.8億元。

“外資雖然高溢價進行收購,但收購之後的收益是非常豐厚的。”劉軍廣告訴記者,外資對自來水公司進行股權收購之後,都普遍享有協議規定的水價(不足部分由財政補貼),如此一來,外資在經營期限內的利潤穩定在25%到30%左右,而且是高回報無風險。

“在城市水務領域,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會收取一筆數目龐大的特許經營費用,但在中國並不收取,另外,外資水務也會通過諮詢和向國內水廠推薦進口設備供應商而獲得豐厚的回報。”劉軍廣說。

誰在推動水價上漲?

“外資水務在中國市場已經足夠強大,目前是一個潛伏期,這種高溢價收購將來必然會分攤到老百姓身上,而一旦外資形成了話語權,就會對整個水務市場和水價形成壟斷。”水協的一位元負責人對記者說。

而在近日,已有多個城市的水價開始出現上漲趨勢,其中大多不乏有外資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