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專題:退休保障——危機與出路

退休保障-危機與出路

勞工世界網的這一期的專題,由德國、英國和中國(包括香港)的社運活躍分子撰寫文章,描述和評論這些國家和地區退休保障制度的轉變, 提出現時出現的問題,和提出改善的建議方案。

《一名尋常德國工人的生平點滴》的作者赫爾穆特•威斯(Helmut Weiss)是德國的左翼活躍分子,他從他的1941年出生的哥哥漢斯.維斯的個人生平經驗出發,講述聯邦德國的社會和福利制度是怎樣演變和怎樣影響一個工人階級家庭的。70年代是德國工人最懷念的年代,1980年代以來,不但工人的退休保障減少,還出現工作零散化和在職貧窮等種種問題。英國和德國一樣,都用推遲退休年齡,去回應80年代以來政府所謂的“退休金危機”,不同的是,在《退休人士與貧窮問題 : 英國的退休金危機》中,青年活躍分子Rachel Page告訴我們,英國的退休保障比起德國等歐陸國家更加落後。漢斯.維斯在2006年退休時每月拿到1200歐羅的養老金,但是英國的退休工人的退休金往往不足以提供他們的每日所需,他們在退休以後仍需不斷工作以避免窮困。Rachel描述,英國現時個人的全額養老金為每週95.25英磅,夫婦為152.3 英磅。可是,這個本來就是不足夠的退休保障,在經濟危機以來,遭受到進一步的威脅。

基進社工歐陽達初的文章《全民養老金:綜援聯盟的觀點》講述香港的情況。在香港,雖然社會富裕的程度足以比擬歐美發達國家,可是工人階級的退休保障卻無法同日而語。2000年生效的強積金制度只是就職人士的個人投資積蓄戶口,沒有社會保險的元素在裡面。工資低、工作不穩定的基層工人很難靠這個強積金戶口的積蓄度過晚年,更不用說1998年來兩次金融危機下,這些私營退休基金都是虧損的。現時退休人士,假如沒有足夠的積蓄過生活,唯一的出路就是申請綜援。今天的香港共有超過18萬人領取長者綜援,達初的文章揭露了綜援制度的種種問題,並要求社會共同承擔的全民養老金制度。

勞工工作者梁淑美的文章《全國通轉的背後:農民工的平等養老權利實現了嗎?》揭示了歷史上最龐大的一個工人階級群體的退休保障難題。2.2億的中國農民工在過去30年,為世界創造了大量財富,促進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可是他們的權益被高度的壓制了,退休保障是其中一項。中國工人階級舊有的與單位相掛鉤的社會保障在1990年中的私營化和國企改制浪潮中被粉碎了。不是說農民工在制度上完全沒有保障。如美告訴我們的,以深圳市為例,外來工享有養老、工傷和醫療保障,雖然其享受待遇和本地戶口的居民不同。這個被歧視的群體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制度規定他們要在參加保險15年後,才能取得退休金。可是對於無法在城市安家定居的農民工來說,他們無法想像自己的將來,所以往往就在離開一個工作崗位後 “退保”。本來農民工的參保率就不高(2008年17%),加上退保現象以及他們不會在同一城市工作那麼多年,真正能享有退休保險的寥寥可數。

2010年政府終於改變政策,養老保險關係可跨省轉移和最低參保年期由15年縮短至10年。但是如美指出,現時的制度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千瘡百孔,對廣大的農民和農民工過去幾乎是沒有什麼保障。累積了30年的財富之後,政府開始要面對這個現實問題,就是人口老化和誰來承擔農民工的退休成本?為了回應這些現實的社會問題,2009年12月中國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草案在人大進行了三讀,引起了國內外民間社會的注意和重視。香港社會保障學會長期關注中國和香港等地的社會保障問題,《中國養老保險制度過渡方案》是社保學會成員對中國的社會保障改革提出的倡導方案。他們的方案提出城鄉統一支付退休老人每月達城鄉月平均工資兩成的最低養老金待遇。在《基層組織必須關注中國社會保險法草案》,社保學會嘗試說服基層組織要認識社保改革的重要性。就此,勞工世界網邀請社保學會成員莫泰基和梁寶霖等人舉行了座談會,在《探討內地社會保障改革的發展──與莫泰基對談》中,本刊編輯林靜簡要記錄了座談會的內容。

本期專刊中,我們看到一個問題,就是環顧世界各地,100多年來組織化的工人階級所爭取到的退休保障正在被侵蝕(例如德國和英國)。而新興的未組織起來的(例如中國農民工)和組織能力尚弱的(例如香港)的新工人階級的保障仍然有所進展,卻遠遠未有達到理想的狀況。社會保障是政策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它是階級鬥爭的結果,取決工人的政治意識和組織化程度。

本期專題內容有:

下載PDF檔案 (732KB)

下載PDF檔案731.27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