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公益盈利之爭 政府私營之間的權衡

來源:人民網-環保頻道 2010-05-04

英國水資源及市場研究機構——國際水務情報局(Global Water Intelligence)日前預測,未來5年全球水供應市場將增長20%。許多私營公司已經開始摩拳擦掌,計劃取代公共機構,成為水資源供應商。一輪關於水供應是否私營化的爭論由此展開。

國際水務情報局的克里斯托弗•加森(Christopher Gasson)表示,水供應市場增長的同時,北美、中東和中國三個地區的水資源需求將尤為強勁。

加森認為,水資源供應、修繕投資以及供給擴張都影響著水資源市場的增長,而經濟衰退期,政府更不可能給予雄厚財政支持。另外,需求大量增長的地區歷史上對私營供應商的反對阻力小,以及中國持續“市場化”等因素,也是促使供應市場上漲的因素。

加森說:“由於(公共機構供水)配送不足,已經有(供水)轉向由私有部門融資與運作的趨勢。如果專門的(用水)承包商沒有按約定送水,可以予以追究。但如果是公共機構為你服務,那麼你很難對他們的工作提要求。”

水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公司博萊克•威奇(Black & Veatch)的全球水資源調配部門總裁丹•麥卡錫(Dan McCarthy)認為,私營供水公司既可以被看成是一種資金來源,也是變相增收水費、獲取投資回報的一種手段。因為由私營部門供水,相關決策只需符合國家監管要求,而無須迎合當地政治。他說:“如果(供水)要擺脫當地政府的干涉,則需要頂住一些壓力。”

過去幾十年中,供水私有化問題引起了很大爭論。尤其是玻利維亞在實行供水私有化後,水費巨幅增長引發了民眾抗議。儘管如此,世界銀行2009年的報告仍顯示,全球接受私營供水公司服務的人口數量在增長,從1991年的零基礎上升至2007年的1.6億多人。

國際水務情報局新發布的年度市場報告預測,從2009 年開始的5年之內,私營公司在水供給上的投入,將從450億美元增長到700億美元;而這期間,私有資本對於其它供水基礎設施的投資,也將從300億美元增至700多億美元。 (1美元約合6.83元人民幣)

供水私營化爭論

即便如此,全球也僅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供水由私營部門解決,而超過五分之二的人口幾乎不能享受任何供水網絡服務。

在國際水務情報局近日組織的行業會議中,私有行業遊說組織國際私營水資源企業聯盟(AquaFed,以下簡稱企業聯盟)引用了世界銀行的研究。該研究對於非洲、拉美和亞洲的36個供水合同項目進行了考察,發現私有供水運營商改善了供水服務的連續性和水質,減少了漏水現象,而且在同等條件下,費用不比公共機構的高用。

企業聯盟主席杰拉德•佩因(Gerard Payen)表示:“每個人都需要在可支付情況下獲得乾淨的水。”佩因將人們獲得乾淨水資源的權利與人權相提並論,他表示:“如果這一權利僅僅是得到認可,而不付諸實效,那麼對於人們來說毫無用處。”

還有許多參會代表認為供水私營化爭論“毫無成果、沒有意義”。供水運營商不論公營還是私營,都各有好壞,只要配以好的監管,供水私營化未嘗不可。

但反對派也堅持己見,如美國印第安納州加里市(Gary)當地官員就打算終止私有供水合同。他們宣稱公營供水可比私營少收一半收費。另外,巴黎中心街區200萬居民的供水,在25年由私營部門承擔後,卻轉為由公共機構承擔。

美國食品和水關注促進組織(Food & Water Watch)主席莫德•巴洛(Maude Barlow)認為,儘管私營企業可以幫助建立供水網絡和大型基礎設施,但它們不應該把供水著眼點放在贏利上。他說:“我不認為應該從供水中賺取利潤,因為供水通過公共非贏利機構就可以實現。而私營企業沒有贏利難以生存……問題就出在這裡,關乎人們生死存亡的決定是不應該根據是否能賺錢來做出的。”

發展和救援組織樂施會(Oxfam)對大型私有運營商表示質疑,擔心運營商只挑選可以盈利的消費者;而如果因其服務表現差或價格昂貴遭到政府終止合同時,運營商會不會又掉頭來“反咬政府一口”。

樂施會一位發言人表示:“市場引導的解決方案,常常提供不了重要的根本性服務,對於最貧窮、最脆弱的人們也具有負面影響。供水私有化就是臭名昭著的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