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朝一日郵差不再派信上門,除非……──全球化下的郵政

有朝一日郵差不再派信上門,除非……──全球化下的郵政

過去廿年,全球郵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技術革新使電子通訊日益代替書信。在英國,現在九成個人通信使用電郵。這在發達地區是普遍的,因此造成各國信件派遞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像UPS、Fedex等速遞公司的冒起,又奪走了各國郵政的市場。不過,對全球郵務人員和低下階層的最大打擊,是全球郵務私有化。

 

從服務人民變成服務商家
英國是最早決心把郵務私有化的國家。在廿世紀八十年代之前,英國郵政兼管電訊。撒切爾在1979年上台後,實行大規模私有化,並於1981年首先把郵政與電訊分拆成兩家國營公司,接著幾年把英國電訊(BT)私有化。由於郵政工會會員的反對,政府要把郵政私有化比較不順利,被迫緩步進行。1986年首先再把郵政一分為四,變成各自獨立的公司,分管信件、包裹、柜台服務和儲蓄銀行,而工會也按四個部門分別重組,並因此力量削弱。1990年皇家郵政再進行重組,而每一次重組都裁員。1996到2001年,皇家郵政先是公司化,然後正式私有化,變成Consignia,第二年即宣佈裁減三萬個職位。同時,英國工黨政府已定於2006年完全取消有三百年歷史的郵政專營權,變成完全開放給私人競爭的市場。為了準備這個時刻,政府在2004年先把三成市場開放。郵政工人為此而曾經罷工抗議。

英國不是唯一例子。歐盟的整合的目的本來就是為跨國公司推行全歐盟的私有化,郵政不過是其中一項而已。歐盟第階段自由化在2002年結束,而第二階段將於2007年開始。所以歐盟各國一直競相把郵政私有化,並導致廣泛裁員。直到目前為止,德國郵政裁員四萬五千,瑞典郵政裁員四千並關閉28%郵局,芬蘭裁員23%,關閉三分二郵局。裁員的另一面就是將私有化的郵政公司變成另一間跨國公司,並且在歐洲以至全世界互搶生意及互相兼併。英國皇家郵政打算在未來五年用10億鎊進行收購合併及合資,並已鎖定紐西蘭已經私有化的郵政公司TNT﹐還有新加坡郵政﹐作為擴張全球市場的合作伙伴。它目前已收購了瑞典一間私營郵務公司City Mail以便同瑞典郵政競爭。英國皇家郵政另一個收購對象是法國的Crie Group公司,以便英國郵政獲得法國市場。不過,其他歐洲郵務公司也照辦煮碗。法國郵政打算殺入英國搶奪市場。UPS成為英國工黨的經常捐款者,以便將來在英國市場分一杯羹。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五個歐洲郵務公司在英國經營,大概不久就會出現紐西蘭的奇景:1998年當紐西蘭取消原有的郵政部門的專利之後,前後有三十間郵政公司加入競爭,以致在同一區內竟會有五個分屬不同公司郵筒並立,讓「顧客有選擇權」。

互相補貼﹐互助合作
但是郵政私有化並非單只令員工受害。一般居民也同樣受害。郵政私有化幾乎一定意味普通郵費上升。只有對大量的商業性郵件而言﹐才多份帶來郵費的降低。在私有化之前,各國郵政的第一要務不是賺錢,而是服務人民,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按照人民的需要提供服務,而非看其是否有足夠的錢。現在市民寄信的時候﹐有不少是享受政府或其他人的補貼。這種補貼可以有兩種形式,一個是政府直接補貼,這個最易了解。另一個是市民之間互相補貼﹐特別是較富裕市民補貼較窮市民。各國郵政從前幾乎都是這樣(而香港幸好暫時還是這樣):空郵補貼本地郵費,包裹補貼信件郵費,短距離信件補貼長距離的信件等等,也就是盈利服務補貼虧本服務。這裡,付出補貼的是買郵票的市民,而非政府;當中環的陳大文寄信到西環,同時東平洲的劉小東寄信到元朗,大家都付一元四毛郵費﹐其實是前者補貼了後者。如果兩人光顧的是私人派遞公司﹐費用肯定有很大差別。從純粹個人主義立場看,這顯然對陳大文不公平。但是這種互相補貼實際上保障了邊遠地區和貧困人仕也付得起郵費,同樣享受郵政服務。這是促進社會內聚力的不二法門。可是郵政私有化意味其經營目的從滿足市民需要變為為自己發財;這樣的話就不會再有補貼。政府的直接補貼一定取消。私有化的郵政公司也必然取消盈利服務補貼虧本服務的做法﹐變成虧損服務要麼加費,要麼廢除。總之一切錢字掛帥。現在英國郵政正在研究取消或大大縮減郵差派遞服務﹐要市民自己去地鐵站的郵政公司提取。還想郵差上門派信?多付錢吧!

英國反私有化經驗
英國郵務員並非沒有反抗。英國郵政私有化之所以拖延了廿多年,是因為郵務員工在每一個階段都反抗和罷工。過去幾年,英國郵務員罷工日數幾近全部罷工日數一半﹐可見員工抗爭精神不少。問題是通訊從業員工會的領導由於支持貝理亞的工黨政府而不敢真正反對私有化,還同意政府搞公司化,以為公司化不等於私有化。甚至當會員義憤填膺而舉行野猫罷工時,工會領導不僅不支持,反而與會員劃清界線。這個失敗的經驗也說明﹐工會在聯合政黨時﹐如果不辨敵友﹐還要與它一起搞公司化﹐那是自尋死路。事實上﹐由於貝理亞的工黨政府太右傾﹐已經有一些工會脫離工黨﹐例如英國鐵路工會就是這樣。

另一方面﹐員工除了自己抗爭之外,今天也必須爭取市民支持﹐才會減少奮鬥的障礙。作為服務受眾,郵政私有化對普通市民也不利﹐所以也必須反對私有化。所以,市民與員工的利益本來就是一致的。如果表面上不一致,那是因為市民與員工之間存在隔膜:市民不知道私有化箇中的複雜情況,而員工有時也目光不夠遠大,只聚焦於自己的飯碗而忽略有必要向市民解釋私有化為何損害服務質素。只要明白這一點,明白員工與市民聯合的必要,就自然找到正確的抗爭方法。

2005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