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在華佈局與水價上漲區域被曝相似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2009年12月2日

是驚人的重合?

自2002年以來,尤其在2007年間,外資水務巨頭在中國掀起了併購狂潮,尤以具有153年水務領域專業經營歷史的法國威立雅公司為甚。仔細對比後記者發現,此前外資水務巨頭“豪賭”下注的城市幾乎均在本輪漲價潮之列。

7月20日,在蘭州市政府召開水價上漲聽證會當天,該市出台了兩種方案,擬提高居民生活用水的價格,提價後水價將達到1.75元/立方米和1.85元/立方米,提高幅度為20.69%或27.59%。

而2007年8月,全球知名的自來水服務運營商威立雅出資17.1億元,入股蘭州供水集團並持有45%的股份。

無獨有偶。今年4月份上海市水價調整方案中,提出了兩種方案調整上海居民用戶綜合水價。事實上,在2002年,威立雅就斥資20億元以淨資產3倍溢價收購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50%的股權。並且威立雅水務全球首席執行官安東尼弗萊羅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曾表示,“5年前浦東人口不到200萬,現在已經超過300萬,而這個項目的服務合同期是50年,我們的戰略證明, 對項目的高溢價報價符合我們對一個地區長期經濟形勢的總量評估和預測。”

此外,一個多月前,昆明的居民發現自己的用水單價也提高了0.65元/立方米。而威立雅從2005年入股昆明自來水公司,2006年就開始上調水價, 此後調整動作頻繁,4年間的水價漲幅高達90%以上。當前,珠三角、長三角、東北區域等各地城市也紛紛把水價上調排上日程表。根據媒體不完全統計,今年前7個月我國約30座城市已上調或準備調高水價。

而公開資料顯示,迄今為止,威立雅已經拿下了天津、上海、北京、成都、昆明、蘭州等近19個城市的21個合資項目,供水人口達到了3000萬。這些外資水務公司的經營期限一般在30年左右,也有50年的,而其占股權份額都接近或等於絕對控股的50%。此外,另一家國際水務巨頭——法國蘇伊士集團北從昌圖、南到三亞、東起上海、西達重慶,在全國范圍內擁有22家合資企業,供水人口達到了1400萬。

外資在中國水務[2.032.01%]市場的佈局之地與如今的提價區域如此“驚人的相似”。人們不得不開始懷疑,外資企業的閃現與本次居民用水漲價之間到底有沒有關係,外資企業是否是水價集團上調的推手之一。

收購背後有隱憂?

中國水協會長李振東直截了當地說,“外商今天高溢價收購供水資產,明天都要成倍地賺回去。一屆政府的政績,將成為今後歷屆政府的嚴重隱憂,最終都會轉嫁給老百姓。”

但事實上,外商投資中國水務,未來水價是一個繞不開的關鍵點。國融大通財務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智慧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在收購談判之初將未來水價調節的方式約定下來了,這是外資併購水務項目時和內資的一個重要不同。在方法上,他們必須和地方政府簽訂水價調整的協議。如果沒有實現這一前置程序,外資一般不再進行下一步的談判。水價調整協議約束未來全部合作期,比如合作時間為30年的,水價調整公式的約束期限就是30年。這30年當中政府部門是不是調整了對公眾的水價,並不影響它在投資初始期所訂協議的履行問題。”

“實際上,外資企業與中方約定的保底水量或者調價方式,對國有供水企業是極為不利的。它會成為一個巨大的負擔,然後通過傳導作用最終影響水價。”李智慧向記者道出實質,外商經營的局部收購項目並不會直接面向公眾。但他們通過高溢價收購控制中方自來水企業,進而間接影響水價上漲的格局。

“水資源在我國實質上具備了國家戰略性資源的特徵,儘管目前其政策地位還很低,但價格看漲是確定的,外資收購正是基於這樣一個預期;我國供水行業定價機制僵化,已經危害到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外資進入水務領域,水價調整方式是其在操作層面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李智慧表示,“以上都是其合理的一面, 但其利用地方政府缺錢和引資心切的心理,收購時提出超越城市現實需要的保底水量和水價,形成了掠奪性的商務條款,這就不對了。”

對於本輪水價上調的因素,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外資不是根本誘因。

“外資不是本次漲價的直接因素,作為企業,他們並沒有任何特殊點,無論外資、國資還是民營。”傅濤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他談道,去年通脹的壓力導致很多地方政府將水價調整的時間延後,使得今年年初全國范圍內水價問題好像突然爆發,實際上每個城市水價調價的程序都在正常範圍內。傅濤告訴記者,歸納起來,有5方面的原因促成了近期水價的調整:供水成本在增加;舊水價裡沒有考慮污水處理的成本;舊水價中沒有污泥處理的費用;我國要提高資源型產品價格的客觀要求;供水行業效率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