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財富 2009年11月30日
丹麥公司澳利威雖然已經停產,但女工們為了維權而成立的澳利威工會仍然倔強地存續著。工會成員的合法權益屢遭侵害,直到她們求助於公司母國的工會組織,問題才出現重大轉機
□ 本刊記者 | 宋馥李
挨了差不多一年,姜仟秋終於找到了新工作。還是熱心的工友幫了忙。這位工友的哥哥聽說了姜仟秋的事情,說很佩服她,積極幫忙推薦。她是澳利威公司工會的副主席。
于麗艷也在一家超市找到了工作。雖然很忙碌,她卻沒有忘記把官司打到底,一有空就去諮詢律師。她把政府給告了,這註定是個艱難的歷程。她是澳利威公司工會前副主席。
張軍最近幾個月一直在找工作,起初遭遇了小小的挫折,有幾家單位知道了他的經歷後就不再聯繫他了。好在他有多年的電工經驗,最近終於找到了僱主。他是澳利威公司工會的顧問。
……
隨著煙臺澳利威公司的停產,公司的員工早已解散,各奔東西。可煙臺澳利威工會,作為一個法人組織,仍然倔強地存在著。煙臺市福山區總工會副主席呂祖光亦不得不承認這個現實。按常理說,工廠停產,員工解散,工會也自然就該登出了。但煙臺澳利威工會是一個特例,並且,從產生到發展,一直就是一個特例。
“十日罷工”
煙臺市福山區高新技術產業區是膠東半島重要的製造業基地,這裡分佈著為數眾多的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以電子製造業為主。2006年初,丹麥獨資企業澳利威電子有限公司開始招工。那是一家主要從事揚聲器及話筒生產的企業。
一般煙臺當地人的經驗是:當地的韓資企業和日資企業管理比較嚴苛,而歐洲公司一般管理比較人性化。所以,當澳利威公司招工時,許多女工趕來應徵。
劉美珍就是在此時進入澳利威的。工資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發放——530元/月,試用期兩個月。不過,剛工作一個月後,工資就降到了480元/月。又過了十幾天,工資又降了30元錢。
雖然大家心裏很不滿,但並沒有多說什麼。試用期過後,一些女工找到公司領導,詢問簽訂勞動合同和辦理保險的事,但被公司拒絕了。
2006年“五一”節前夕,公司突然要求包括劉美珍在內的57名女工到財務部結算完當月工資後全部走人。女工認為她們已經通過了兩個月的試用期,又沒有做過什麼違反公司規定的事情,便一致要求公司為辭退她們給出一個正當的理由。
“當時一個姓蘇的經理是這麼答覆的:我不喜歡你們就不用,沒什麼理由!”女工姜清光回憶說。
最後,經過福山區勞動監察部門的調解,澳利威承認辭退理由不適當,同意與工人們簽訂勞動合同。不過,大多數被無故辭退的女工,還是選擇了離開。只有劉美珍等6名職工與澳利威簽訂了勞動合同,回公司繼續上班。
此次辭退風波,讓劉美珍等人意識到:有必要成立工會,有組織地為自己和工友們維權。劉美珍甚至專門去諮詢了福山區總工會,得到了當時工會領導的熱烈支援。女工們向公司申請成立工會,公司的有關領導表示會考慮的,但後來就沒有了下文。
2006年9月29日,國慶節前夕,公司貼出一張告示:黃金周7天假只有3天是正常放假,剩餘4天要用10月份的4個星期日來頂替。以劉美珍為首的 6名女工又一次站了出來,與公司據理力爭,堅決反對公司的安排。
然而,10月8日早晨,即長假後的第一天,公司貼出了開除工人代表劉美珍的公告。同上次一樣,沒有任何理由。上午10點左右,福山區總工會和福山區勞動局有關領導聞訊趕到公司,責令公司改正,劉美珍又一次獲准回廠上班。
此事更堅定了職工們成立工會的決心。10月8日當天,108名職工聯合簽名向公司遞交了成立工會的書面申請。
申請的落款處密密麻麻簽滿了女工的名字,劉美珍以工人代表的名義,第一個簽名。
工人們的要求再次被拒絕。50多名職工隨即罷工。之後的兩天裏,福山區總工會、福山區勞動局的工作人員再次趕到澳利威進行協調。協調中,公司答應成立工會,並表態對工人們提出的一些意見一併改進。但當區總工會和勞動局的人離開後,公司又以“條件不成熟”為由拖延成立工會。
10月13日一早,公司再次貼出公告,劉美珍、姜清光等6名女工被解雇。她們都是要求成立工會的申請書上簽名最靠前的。但女工們不買賬,她們集中到工廠門口,席地而坐,繼續以罷工相抵抗。
罷工持續了十多天。公司與女工們陷入了互不相讓的對峙僵局。
整個過程中,一直活躍著一個特殊的人物:張軍。他是劉美珍的丈夫。當女工們為成立工會進行罷工時,正是張軍決定尋求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幫助。
外資企業的工人要求成立工會受到公司打壓,進而引發罷工。此事引起了全總的高度關注。10月18日,全總副主席徐德明率領兩位處長飛往煙臺,專門協調澳利威工會成立的事情。
不成文的“黃狗契約”
10月20日,因為全總的支援,澳利威工會終於成立了。
當晚舉行的工會成立大會上,116名會員選舉產生了第一屆工會委員會、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自認為“平時比較仗義”的女工王昭日,被116工人推上工會主席的位置。此外,選舉產生的主要成員還有副主席于麗艷、委員姜仟秋等。
然而,就在工會成立當天,公司又貼出公告,將包括劉美珍在內的6名女工又開除了一次。劉美珍等6名女工向福山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了仲裁申請。澳利威工會成立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為劉美珍等6名被開除的女工維權。
從成立之初,澳利威工會即進入多事之秋。
2007年3月,上一年度的勞動合同已全部過期。按照《勞動法》,公司應該與工人續簽勞動合同。可公司遲遲沒有簽,同時還招聘了大量的新工人。不久,女工們聽到風聲:公司大量招聘新工人,意在讓老工人帶新工人,等新工人技術熟練後,立即把老工人都解聘。於是,到了3月份,工會主席王昭日和副主席姜仟秋代表工人屢次詢問,但公司一拖再拖。
與此同時,公司人力資源部門與一些加入工會的女工們打招呼,只要她們簽署一個“退出工會聲明書”,公司就立即與她們續簽勞動合同。同時,招聘新工人的時候,公司附加了一個條件,進入公司上班後,須保證不加入工會。
澳利威公司管理層的做法,讓人聯想到了“黃狗契約”,即僱員與僱主所簽訂的保證在受雇期間不參加工會的協議。“黃狗契約”曾經盛行于20世紀初的美國,它使得僱主能夠對試圖讓工人加入工會的工會組織者提起法律訴訟。1932年以後,因為聯邦法院的反對,“黃狗契約”不再能夠強制執行。
3月9日,60多名女工開始了再一次的罷工,目的就是為續簽一年勞動合同。而且,此次罷工,得到了福山區總工會的支援。罷工持續了一週,再次給了澳利威公司極大的震動。
澳利威總部派來一個丹麥人——派瑞來管理公司。不久,工會的女工們和剛到任不久的丹麥總經理有了一次公開的談話。張軍說,那次和派瑞的談話,是一次比較緩和的談話。派瑞希望,工會今後不要組織罷工。而女工們則重申,工會並非只想與公司對立,只是希望公司能夠遵守中國的相關勞動法,改善工人的待遇。
經過王昭日的努力,公司更改了上班時間,由以前的7點15分推遲到8點。而早上7點50分到崗、8點上班是煙臺市福山區企業的普遍做法。而工會最讓工友們信服的事情,還是通過協商,公司最終同意給女工們漲薪,由430元提高到530元,而530元本來就是煙臺市的最低工資標準。
儘管如此,工會還是開始策劃,組織一個電子元件焊接技術比武,提高勞動生產率,以求改善與公司的關係。
不過,這樣的勢頭沒有維持多久。
福山區總工會的想法是,澳利威工會應該首先搞好和企業的關係。福山區總工會的想法沒有錯,但對只有20多歲的工會主席王昭日來說,任務太艱巨了,因為她還要替劉美珍等先期被開除的6名女工維權。“自從承擔這個職位,從沒有感覺快樂過,哭了很多次。”王昭日回憶說。
剛當上工會主席,王昭日就被從“線處理”崗位調到了比較危險、很容易傷到手的“準備崗”——用針頭給振動膜打膠,而且膠的氣味兒很大。
2007年6月4日,當了八個月工會主席的王昭日選擇了離開公司。而此前,副主席于麗艷因為壓力太大,已經辭去了工會副主席職務。據說,王昭日離開公司時,許多女工們哭著送她離開。
被辭退的工會主席
王昭日走後,工會副主席姜仟秋,成為了工會的實際負責人。
工廠裏有個拆洗班,班裏的女工直接用手接觸二甲苯,拆洗不良產品。女工們經常會出現頭暈、嘔吐、掉淚等症狀。女工們曾多次要求公司改善勞動條件,但一直沒得到答覆。2007年6月,工會委員林菲菲被調到了拆洗班,但工作幾個小時後,林菲菲就感到渾身不適。
6月7日上午,姜仟秋便帶領工作中出現不適症狀的7名女工來到了總經理辦公室,要求給她們發放勞保用品:橡膠手套、防毒口罩,而且給車間安裝換氣扇。就在總經理辦公室,林菲菲還時有嘔吐。
聽完姜仟秋等人的話,總經理大發雷霆。他通過翻譯告訴姜仟秋:“那你也下去幹拆洗,我給你5分鐘時間考慮,否則就解除勞動合同。”
5分鐘很快就到了,管理人事的負責人來到姜仟秋面前說:“你們被解聘了。”
從公司出來,姜仟秋直奔福山區總工會和勞動局。經勞動局工作人員的指點,又來到了福山區衛生局投訴。福山區衛生局很快來到了公司拆洗班,對那裏的空氣環境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車間裏的二甲苯嚴重超標。很快,衛生局向澳利威公司正式下達了整改通知。公司相應地改善了勞動條件:為工人配備橡膠手套和防毒口罩,並給車間安裝了換氣扇。同時,應衛生局的要求,公司還免費為拆洗班的女工進行了體檢。
經過福山區總工會和勞動局的再次協調,公司同意讓7名被辭退女工中的4人回去上班。但姜仟秋、工會委員林菲菲以及另一名女工,沒有被允許上班。
此後,姜仟秋開始了為自己維權的歷程。此後的數月內,經過多方奔走,福山區勞動局終於認定:姜仟秋是因履行工會主席職責而遭受打擊報復。但尷尬的是,澳利威公司仍堅決不同意讓姜回去上班。
澳利威公司拒不執行勞動部門的裁定,讓福山區總工會和勞動局大傷腦筋。福山區總工會副主席呂祖光和勞動局工作人員史聯慶均向《中國財富》記者表示,雖然他們非常同情姜仟秋的遭遇,但對於澳利威公司的行為,自己沒有更多的強制執行手段。
姜仟秋曾投訴到煙臺市勞動局,一位負責人私下裏對她說,我們也不好對澳利威這樣的企業採取更強硬的措施。如果把這樣的公司整頓走了,那工人們就沒了飯碗。只好委屈你們幾個人吧。
姜仟秋始終沒有放棄申訴,被公司辭退後,她仍然是工會副主席。期間,公司發生的一些事,仍不斷有人找到她,讓她幫忙處理,包括公司一位被辭退的于姓副總經理。
2008年,澳利威公司重新選舉工會主席,人力資源部主任李玉蘭當選。但煙臺市總工會和福山區總工會兩級工會很快認定,由公司組織的選舉不合法。澳利威工會的負責人,仍然是姜仟秋。
來自丹麥的轉機
從成立到發展的近兩年多時間裏,山東省內媒體以及一些中央媒體對澳利威工會給予了關注。而正是這些輿論的關注,給了王昭日、姜仟秋等人極大的信心。 2008年,丹麥一家電視臺開始關注此事。該電視臺記者來到煙臺,對工會以及公司兩方進行了採訪。
姜仟秋、劉美珍、張軍等人,積極接受了採訪,將澳利威工會從創立到發展的歷程和盤托出。而澳利威公司則異常緊張,公司給每一個員工傳達了這樣的資訊:任何女工不得接受採訪,否則就開除出廠。
曾任工會副主席的于麗艷,則趁午休時間溜出了公司,接受了採訪。自從從姜仟秋被趕出公司以來,正是于麗艷承擔著工會的部分職能。
丹麥電視臺的節目播出後,公司立即貼出公告:辭退于麗艷。理由即為:接受記者採訪。此後,于麗艷與姜仟秋一樣,開始了投訴之路。
後來,澳利威工會與丹麥工人聯合會取得了聯繫。通過網路,丹麥工人聯合會了解了澳利威工會的事跡。他們曾傳達了這樣的資訊:澳利威公司作為一家全球跨國公司,在丹麥本地及別的國家,一般都能很好地遵守當地的法律,履行社會責任,而在中國,為何屢屢公開違反法律?
2009年,在丹麥工人聯合會的資助下,工會顧問張軍遠赴丹麥,展開了與丹麥工人聯合會的交流。交流期間,張軍拜訪了澳利威公司的老闆。但澳利威老闆告訴他,對發生在中國公司的事情,他毫不知情。
不過,事情很快出現了轉機。
在丹麥工人聯合會的提議和幫助下,張軍找到了澳利威的全球最大客戶——丹佛斯。聽取了張軍的介紹和詳細核實了相關情況之後。丹佛斯表示,他們將與澳利威公司接觸,敦促該公司履行社會責任,因為,對於自己的每一位供應商,他們都要求對方履行社會責任。
回國後不久,姜仟秋等人很快接到了澳利威公司的主動約請。煙臺澳利威公司表示,將對工會成立時被非法開除的6名女工、因履行工會主席職責而被開除的姜仟秋等8名女工,以及因接受採訪而被開除的于麗艷等人,給予賠償。
不過,姜仟秋、于麗艷等人的勞動檔案,至今還沒有移交回福山區勞動局。這導致的一個後果是,再次就業的姜仟秋、于麗艷等人,無法和新的單位簽勞動合同和辦理保險。
2008年10月,煙臺澳利威公司因產品出口量萎縮,不得不裁員,進而停產。不過,停產前夕,澳利威公司某管理人員曾在員工大會上這樣歸咎責任:正是澳利威工會的鬧事,導致了企業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