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自由貿易傷害亞洲?

來源:Inter Press Services

今年年初中國先行與鄰近六個亞洲國家制定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這被宣稱為促進其亞洲伙伴經濟的受歡迎方案,亦有分析視這為地區於全球金融危機中,賴以掙扎求存的一貼靈藥。

樂觀的態度源於自由貿易協約,加強了世界發展最快的經濟大國與由十個國家組成的東南亞國家聯盟的貿易關係,自2000年起,貿易額跳升了六倍達 1930億美元。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於1月1日生效,所照顧的對象為19億人,全球人口的1/4,這令其他自由貿易區相形見絀。中國經濟跟日本短兵相接,競爭成為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國,根據政府發佈的消息,2009年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急升10.7﹪,是自2007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季,令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達8.7﹪。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帶領東盟地區的貿易導向增長和復甦的重要媒介,」亞洲開發銀行區域經濟整合辦公室高級經濟師甘尼維格納拉杰分析道,「我們預期貿易導向經濟的復甦將由2009年的3.9%增長至2010年的6.4%。」

最先跟中國經濟強國建立深厚貿易聯繫而獲益的東南亞國家有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餘下的東盟成員國 ﹣緬甸、柬浦塞、寮國和越南 –將於2015年加入有關安排。

中國設立100億元基建投資基金,以改進道路、鐵路和航空系統,並加強電訊的連繫,這或能協助其鄰近亞洲國家的經濟復甦。這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亦投入150億元信貸融通以推動地區整合。

「東盟國家跟中國生產網絡掛鈎,進入價值鏈之內,並向中國消費者銷售,將有好處。」維格納拉杰在亞洲開發銀行於馬尼拉的總部指出,「我們認為到 2017年,整個區域將至少獲取820億元,而且只是由一個零的局面作出的保守估計。」

就是如此,「東盟國家須調整他們的想法,提供競爭優勢給予投資在這新環境的公司」,國際勞工組織高級經濟師哥杰西拉茨基在曼谷的辦公室表示,「東盟某些領域會先得到益處,例如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旅遊及電訊界。」

但他提出警告,「中國 - 東盟自由貿易區」將可能經歴陣痛,包括工作的流失,某些國家勞工成本,對比新的貿易伙伴缺乏競爭力。「有些國家將獲利,有些國家將損失。」西拉茨基卜說道,「公司將考慮如何增加生產規模,他們或會選擇在有利經濟的國家運作。」

警號已在印尼響起。這群島的貿易部長馮慧蘭這月致函東盟秘書處,表示雅加達想就「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某些項目進行「再磋商」,提到當地的工業如紡織和食品業,遭受大量湧入的中國廉價貨品衝擊之苦。

菲律賓國會議員及經濟學家貝洛提出更尖銳的批評,「局面比一輛中國機車拉著東亞一起走向經濟極樂世界的快車道更為複雜。」他於上一個星期天在馬尼拉的「商業鏡報」網絡版中寫道,「不過事實上,大部分好處或許將流至中國」,貝洛進一步表示。貝洛亦是駐曼谷的區域智庫「關注南半球」的資深分析員。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削減了九成貿易貨品的關稅,包括最終成品如辣椒、魚類和醬油,以及製造品如冷氣機、摩托車零件和機械。至2015年,被形容為「高度敏感」的貨品,如稻米、汽車和石油化學製品,將給削減五成的入口關稅。

中國深入滲透東盟國家的經濟領域。根據設於雅加達的東盟秘書處資料顯示,由2003年至2008年,成員國跟中國的貿易額每年增長二成。輸出到中國的東盟成員國製品,接近1/3為電器和電子製品。

中國已取替美國成為東盟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在日本和歐盟之後。 中國 –東盟貿易連繫得以強化,各國仍清楚記得世界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並目睹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市場如何緊縮。

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2009年初的同一期間,中國的出口跌了26%,印尼有32%的緊縮,馬來西亞為34%,菲律賓為41%。但享受「中國 –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益處的同時,東盟成員國須關注「促進貿易」的途徑,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駐曼谷地區組織的貧窮與發展部主任拉芙拉納亞柯分析道,「這地區需簡化貿易的程序及出口所需的文件。」

出口商在海關或商務部遇到「很多繁文縟節」,有些要求是「消耗性」的,拉納亞柯指出。「就是你把關稅削減到零,貿易仍不會得到促進,除非你剔除那些繁文縟節。」

根據亞太經社委員會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某些東盟成員國,由官僚程序引起的出口阻延可以長達22至29日。「很多亞洲分區出/入口所需的平均文件數量和時間,遠高於發展國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