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易殖民』論述沒有對準全球化問題本質

China and Africa workers

-『競次』(Race to the bottom)現象的全球化 

又有海外中國人與當地人發生衝突。這次,是在阿爾及利亞,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中國人不尊重當地宗教文化,也有人說是由於中國人搶了當地人飯碗。以往,大量先進國家的投資,由於廉價的土地和勞動成本,及寬鬆的環保法規,都湧到中國尋找機會,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也讓中國付出沉重的勞工和環保等社會代價。

今天,中國累積了大量資本,卻已急不及待向外尋找更低勞動和社會成本的地方。失語的,不只是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當地人和生態環境,中國工人在貢獻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同時,卻處於一個微妙的夾縫之中,沒有人能夠為這群出走國外的中國工人發聲。

海外華工血淚史的論述,是描寫十八世紀歐美殖民年代下中國農民遠走他方,發掘第一桶金的語言,如今仍然儘管適用,但處境已然有別。今天,中國逐漸崛起,中國資本跑到海外,發展基礎建設,開採豐富資源,為的是要推動中國的經濟巨輪繼續前行,『保八』成為了中國奮鬥的目標。可是,就像當年的大煉鋼、大饑荒的年代,中國企業對開採金屬資源帶來的代價,又了解多少?

中國本身擁有大量的金屬礦藏,例如鎳、鋅、銅、鎘和鋰等,可是為了應付源源不絕的訂單,生產廉價產品,且不論國內礦場的惡劣環境,不少已發財的礦業公司都跑到非洲開採新礦,徒添中國產品的血汗成本。

圖片

中國走出去,也把大量勞動力也帶到發展中國家。一批又一批的工人,伴隨著中國的投資,跑到別國做開荒牛,面對陌生而複雜的生態和社會環境。例如,緬甸森林裡的毒蛇和內部武裝勢力,又例如巴基斯坦塔利班武裝力量。中國工人似乎對於這樣走出去,毫無怨言,為的可能是比國內較高的薪水。假如中國工人深明勞動保障的重要性,至少他們也會抗議公司未能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

中國工人憑藉較佳的工藝技術,克苦耐勞,肯接受較低廉的薪水,比當地人佔有優勢,讓伯利茲的大壩工人也要失業,也讓莫桑比克工人無法佔到較高的位置。可是,中國工人也因此要面對當地人的排斥,甚至被恐怖分子綁架,到底是誰的錯?中國企業在海外發財的同時,是否也應該顧及社會責任,致力轉移技術予當地工人,並防止工程付出重大的環境和社會代價?

全球化問題的本質,就是在於資本的自由流動,如今經歷了一場全球金融危機,歐美國家開始反思該如何管制,而中國資本卻還沒有停下來,繼續向外擴張。上汽集團收購韓國雙龍汽車,不只無法解決勞資問題,更導致工會強烈的抗爭,把公司帶到破產邊緣,中國資本開始反思了嗎?

在這個資本自由流動的年代,『競次』全球化已經成為了一大特徵,不論在中國還是海外。在強國和自由主義論述下,走出去的中國工人失去了發出真正聲音的空間。從他們的處境,反思今天全球化的出路,可能是消減『競次』現象的一道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