鎘中毒 —大陸電池業騰飛的代價

全球化監察 總幹事 黃月媚

昨天消委會公布對50種花生食品的測試,發現23種含鎘,兩個樣本鎘含量超標。超標最多的是超值牌天府花生,屬於百佳品牌,在大陸制造。

鎘是一種有毒的銀白色重金屬,對人和動物造成極大的健康危害。國際癌症研究署把鎘歸類為第一類人類致癌物。人體排鎘的半減期長達20-40年,就是說,鎘一旦進入人體,通常要花十幾年以上才能把鎘排出一半。由於難於排出,鎘能對多種器官和組織造成長期損害,特別是腎臟和骨骼。
鎘主要用於製作鎳鎘電池的負極片。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血汗工廠,像電池這樣非常污染和有毒的工業,紛紛轉移到中國。2004年中國生產了世界一半的電池,八成都用來出口。當年中國共出口了八億枚鎳鎘電池,比1999年上昇了67%。 中國既是鎳鎘電池的生產大國,當然也成為鎘的消費大國:中國消費了世界上鎘的一半產量。

在大陸,由於廠商和當地政府往往忽略職業安全,導致工人中鎘毒或者受鎘影響的個案時有所聞。最有名的是2004-6年GP超霸電池在大陸三間工廠和香港一間工廠發生共500多人鎘超標和多人鎘中毒事件(最新中毒數字為24人)。此後陸續揭發的工人中鎘毒的公司還有:河南新鄉市的環宇集團有限公司和無錫松下電池有限公司等 。

其次,大陸電池廠往往罔顧環保法律,把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的污水外排,造成嚴重污染,特別是淡水資源的污染。現在整個珠江三角洲流域都被包括鎘在內的重金屬所污染了。2006年國家環保總局的土壤調查證實,珠三角四成農田菜地土壤被重金屬污染。以中山市為例,菜地土壤中,鎘、鎳、銅的超標率分別高達50%、43%和10.9%。中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該市的市場蔬菜的抽查結果,鎘超標率為9.9%。 而這些蔬菜都行銷於珠三角各大城市。早前,中山市的消費者委員會也發現五種水產品的鎘含量超標,它們是河蜆、扇貝、生蠔、蟶子、墨魚。其中扇貝的鎘含量超標33倍。 香港的廠商佔珠三角外資的大半以上,所以它們在這方面的「貢獻」也良多。

由於鎘的毒害太大,歐盟早已規定從2006年7月1日起,禁售含鎘量千分之二以上的電池及有關產品。但在香港卻儼如無王管,各部門互相推莊。工業貿易處只會管制電池的電量,至於電池中是否含有劇毒物質如鎘,該處不會理會。環保處沒條例限制電池含量物,只有電池成為廢物,其中的元素對環境造成污染時,他們才理會。這樣一種自由放任實際上是放任香港市民繼續受鎘毒的影響。

特區政府應該改弦易徹,采取更積極的政策來保護市民健康,包括考慮追隨歐盟對鎘實施嚴格限制的措施。

2009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