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Plastic attack:比膠超行動在大埔Market Place

TP

平時在超市購物,總會見到有些商品有幾重包裝,例如生果或餅乾,本身已經有外皮和盒保護,卻硬要加多一層生果網甚至膠盒。又或者為了將幾件貨品捆綁出售而加上不必要的包裝。很明顯,超市额外包膠是為了產品能賣貴些, 從而牟取更高利潤。這不但製造大量不必要的塑膠,更要消費者及整個社會埋單。2017年每日就有1217噸家居廢塑料送往堆填區,佔全港所有家居垃圾的五分一。

2019年5月20日,全球化監察與不是垃圾站在大埔八號花園的Market Place組織了第三次比膠超行動(全名:比返啲膠超市)呼籲大超市帶頭源頭減膠,及鼓勵市民減少使用膠袋。活動同時講解垃圾徵費與超市多餘包膠的關係。

第一次的比膠超行動在今年2月初,一群關心環保與垃圾徵費的市民在九龍塘又一城Taste大超市, 將買來的產品拆膠後,轉用環保袋和食物盒盛載,然後把拆出來的多餘塑膠包裝退還給超市。雖然最後超市拒收,但這是市民一連串行動的第一次,也是本地首次針對大超市財團的Plastic Attack。其後我們繼續在各區向巿民徵收超巿多餘的塑膠包裝,待儲到一定數量後再將收集到的膠退還超市。行動的目的是要求超市停止將產品包膠,停止過度包裝!

圖片

因為商品包膠不但浪費資源,包膠的成本更會轉嫁給消費者。然後,消費者把多餘塑膠帶回家又變成垃圾。政府實行垃圾徵費後,更意味消費者會受到雙重懲罰 (支付多餘包膠的成本及垃圾膠袋費用)。相反,源頭增廢的超市卻能置身事外。

我們呼籲市民向本地超市財團施壓,要求停止製造無謂的多餘膠。沿途大多數市民都認同超市應該減少多餘包裝,源頭減膠。我們的活動也利用從市民手中收回的多餘塑膠製作宣傳版,呼應市民積極實踐環保,其中有一個宣傳品是雙向書法,分別是「絕」和「膠」字,象徵禁絕用膠。

圖片
圖片

【限制超市財團使用膠是世界趨勢】

一次性塑膠的金錢成本超低,但環境成本超高,早就應根本禁止。事實上,已經有16個國家或者城市,禁止生產和使用一次性塑膠,例如:

  • 斯里蘭卡:2017年4月發生垃圾山傾瀉殺人事件,同年9月政府立即頒令禁止使用膠袋、即棄碗碟杯
  • 南韓:2018年8月起禁止咖啡店使用即棄咖啡杯、禁止超市和麵包店派發膠袋
  • 瓦努阿圖:2018年起禁用一次性膠袋、飲管與發泡膠
  • 印度泰米爾納德邦:2018年起禁用即棄含膠物品包括:包裝紙/保鮮紙、枱布、碗碟杯、膠袋、不織布、水袋、飲管、旗仔、紙袋
  • 牙買加:2019年起禁止一次性塑膠,例如飲管與發泡膠
  • 馬來西亞:2019年禁止使用一般膠袋,必須為可分解物料;禁止商家便用發泡膠物料裝載食物;2030禁止所有即棄膠產品
  • 哥斯達黎加:2021年禁止使用即棄飲管、水樽、杯、膠袋、餐具
  • 歐盟:2021年前,成員國將禁止使用10種擁有可用替代品的即棄塑膠產品,包括飲管和棉花棒
  • 法國:2020年正式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即棄塑膠餐具,包括紙杯紙碟,必須轉用生物原料製成的可降解即棄餐具和杯碟或可降解的環保餐具
  • 英國:2025年前超市廢止使用一次性塑膠

廢止一次性塑膠,已經成爲環保大勢,作為大都會的香港豈能落後?因此我們要求政府盡快落實禁膠時間表,並與國際接軌。

回顧首次比膠超行動:http://bit.ly/30FfEWe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