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新聞報導

反核組織冀集民間力量淘汰核電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40309/52264149

建立時間: 2014年3月9日 15:05

黃賢創攝(蘋果日報)

圖片

還有兩天(周二)就是日本311福島核災難3周年,香港核能幅射研究會及全球化監察等多個反核組織,中午在理工大學舉行《核電歸零,能源再生》民間研討會,期望集結民間力量淘汰核電。 主辦單位指出,在香港談論核電議題時,總是與電費掛勾,批評電力公司與政府聯手炮製「愚民策略」,又不滿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叫市民多了解及接受核電。主辦單位亦請來日本原子力市民委員會、廣島二戰原子彈倖存者第二代的村上正子,串聯公民團體等專家,為實現無核社會提供政策建議。

 

民間斥政府 硬銷核電

2014年03月10日

香港蘋果日報

圖片

■綠色和平號召100名市民持紙鶴悼念福島核災三周年。陳奕釗攝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10/18650940

【本報訊】日本福島311核災即將三周年,香港核能輻射研究會及反核組織,請來核能問題專家舉行民間研討會。主辦單位質疑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指煤電污染,天然氣價錢昂貴,是要逼市民多接受核電。

全球化監察項目統籌劉燕娜說,香港機電署2002曾研究發展再生能源報告,但至今沒有任何進展。她提醒政府,能源組合不應增加核能百分比,反而應從節能及發展其他能源着手。主辦單位質疑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指煤電污染,天然氣價錢昂貴,暗示市民多接受核電。而在香港談論核電議題總是與電費掛鈎,質疑電力公司和政府聯手炮製愚民策略。 大會請來日本廣島二戰原子彈第二代倖存者之一的村上正子,她在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後兩年,成立日本原子力市民委員會,與公民團體及專家,提供無核社會的政策建議。

德國能源及氣候問題記者Wolfgang Pomrehn說,福島核事故後,德國關閉國內核反應堆,完全可由再生能源取代核電。國際核電與能源專家Mycle Schneider說,過去十年利用核能的工業發展,核電用量正減少。 另外,適逢福島核災三周年,綠色和平號召100名市民出席悼念活動,高舉寫有祝福字句的大型紙鶴,在政府總部添馬公園砌出反核標誌,為福島災民和動物送上祝福,也呼籲香港政府放棄增加核電,別讓香港成下一個福島。

福島3周年 14萬人仍無家可歸

晴報晴報 –

2014年3月10日星期一上午6:45

東京數千人上街,不滿政府重啟核反應堆。

圖片

晴報 - 東京數千人上街,不滿政府重啟核反應堆。

【晴報專訊】明日是日本311大地震及福島核災發生三周年。當時受重創的福島第一核電廠,洩漏的輻射量已比兩年前減少約一半,惟福島縣仍有近14萬名災民無家可歸。東京數千人昨發起反核示威,反對政府重啟國內已停用的核反應堆。 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上周五公布,至去年11月,福島第一核電廠方圓80公里內的總輻射量,較2011年同期減約一半。而至上月26日,福島縣仍有13.6萬人無家可歸,比一年前的15.4萬人,減少約一成。其中受核災難所影響的雙葉町居民,事發至今仍無法返家。

東京爆示威 不滿重啟反應堆 首都東京數千名民眾昨趁311前夕示威,他們高舉「不要核武器」標語遊行到國會,反對首相安倍晉三重啟48個停用的反應堆設施。日政府上月公布《基本能源計劃》草案,形容核能「將是國內重要的電力來源」,將推動重啟因福島核災而關閉的反應堆,推翻前政府逐步停止核能的承諾。

日本市民團體代表、原子力市民委員會統籌村上正子昨於香港出席福島核災3周年的民間研討會,她發言時稱福島現仍有近14萬人住在臨時房屋,留在福島工作的大部分是男性,只有少部分外遷的居民搬回原地。她認為,政府有措施淨化污染,如將挖走海港的泥等,但食物監察系統仍然不足。

福島災難3周年

2014年03月10日

圖片

■綠色和平反核請願。(曾憲宗攝)

【新報訊】明日是日本311福島核災難3周年,香港核能幅射研究會及全球化監察等多個反核組織,昨午在理工大學舉行《核電歸零,能源再生》民間研討會,期望集結民間力量淘汰核電。 主辦單位指出,在香港談論核電議題時,總是與電費掛勾,批評電力公司與政府聯手炮製「愚民策略」,又不滿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呼籲市民多了解及接受核電。

主辦單位又請來日本原子力市民委員會、廣島二戰原子彈倖存者第二代的村上正子,串聯公民團體等專家,為實現無核社會提供政策建議。 另外,綠色和平數十名成員昨午亦在政府總部外舉行悼念活動。他們豎起紙牌,又砌出英文字母「N」,並結合核電標誌,成為「NO」字,寓意反核。 綠色和平又手持紙褶的大型紙鶴,向福島災民送上祝福。他們指政府應以福島為鑒,在開展能源組合公眾諮詢時剔除核電。

《視點31》國際線上:「三一一」三周年(RTHK31:11/03/2014)

三年前,日本東北九級地震,引發的海嘯將日本多個沿海城市吞沒,至少萬五人死亡。三年­來,日本人受福島核能發電廠的輻射污水外泄所困擾,不少人從中覺醒,決心反核。一場海­嘯,帶給了日本人什麼反思?

村上正子女士接受港台訪問,講述福島的最新情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BFDLJhfyMU

Mycle Schneider on RTHK:

March 10, Morning

An international consultant on energy and nuclear policy has expressed grave concern about the safety of China's newly built nuclear power stations. Mycle Schneider told an energy forum here that he was worried about a possible lack of quality control in these projects. His comments come as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advocates more extensive use of nuclear power in our energy mix as a cleaner option for the SAR. CLP, for example, has disclosed that it will increase the amount of power it takes from the Daya Bay Nuclear Power Plant to supply Hong Kong by 10 per cent in the next five years. Ian Pooler asks Mycle Schneider to give us his views on this. (6.16)

Here is the link:
http://programme.rthk.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3%2Fhongkongtoday&d=2014-03-10&p=513&e&m=episode&contentindex=1

中文撮要: 

國際能源及核能政策顧問Mycle Schneider,當說到中國新建眾多核電站的安全時一臉凝重。他在香港探討能源的民間研討會表示,他擔心這些新建項目的品質控制。此時正值香港特區政府主張在能源組合擴大使用核能(港府總在強調此為較乾淨能源),如中電已透露未來五年會從大亞灣核電站增加輸港電量一成。Ian Pooler請來Mycle Schneider說說他的看法。
IP: 中國加速興建核電站並且打算在2020年之前增加四倍電量,29座核電站已經建成,20座已在運轉,你怎樣看這現象呢?
MS: 首先我關注的,是運轉中的核電站在安全方面完全缺乏精確的紀錄,所以旁人根本沒法子衡量核電站的安全水平,所以香港首要作的,是獲取核電站安全方面精確的資訊。第二方面,是建築的速度,中國興建核電站的延誤期比其他國家都要短,很可能是中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特別有天才也未定,但這比其他地方要快數年確是很不尋常的。我們知道核電站延期建成的原因,主要牽涉品質的檢定,我其實摸不清中國在這方面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
IP: 若要從大亞灣核電站增加輸港電量,我們是否要承受更大的風險?
MS: 不如我們看看南韓首爾政府的經驗吧,也是挺有意思的。同樣的,首爾這個大都會要耗用大量的電力,能源生產遠遠趕不上能源的揮霍。要妥善的管理能源使用,所以官方有個「少一個核電站」計畫。以負責任的態度,就是很有智慧地使用能源的方式,我想這可給香港帶來啟發,一個另類的嘗試。
IP: 中國這個走向是否背離世界的大趨勢了?你看日本國內的反核示威、德國人也逐步走上無核之路。
MS: 是的,以目前世界建造中的69個核反應堆來說,中國是唯一的國家要興建多達29個核反應堆,這不是個好現象。核能發電佔全球商用電力10%,但實際用得上的電量少於5%。其實我們並非宿命地要使用核能,而是可以選擇的。在決策過程中,能給人民有選擇能源服務的自由,是比較健康的。我們使用電力,無非是用來照明、加熱、降溫等,要聰明的使用,減低對環境、氣候的影響。
IP: 有人謂核電站的運作可能較為乾淨,如果香港減低對核能的倚賴,有何替代方案?要重回使用煤電嗎?那會傷害人健康的。
MS: 是的,但我們要考慮的是,保護環境尤其是氣候變化的關鍵,在於想如果我要花費一元,怎樣是最聰明的用法,是最能和最快減低溫室效應的,這是最基本要考量的。我們有很多的可能性可供選擇,當我以核電與其他的方式比較,看到這不單是最昂貴的,也是最低效的,要花很長的時間建成一所核電站。
IP: 那於香港來說,又有甚麼可行的選擇方案呢?
MS: 方案一是要有足夠的用量,就是要減省消耗量,很明顯的,我們樓宇的建築結構大有改善的空間,比如說,我們有否因為房子的隔熱物料不妥善而平白流失電力,結果要買進更多電力呢?我們得要想出最精明的省電辦法。

** 特別鳴謝Karmen 幫忙翻譯**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是生活質素不是能源消耗 ──國際核能專家施耐德談核能、能源政策和服務. 

文 × 葉柱政  協力 × 戴文彩、詩雅  編輯 梁詠璋

2014年3月16日明報星期日生活

圖片

全文可於評台觀看

[am專訪]福島核廢料處處

 

圖片

 

2014年03月18日
諮詢三年,港府今個星期即將發表發電能源組合諮詢文件,據知未來會把現行全港供電的能源發電組合「煤、核、天然氣」的分配大幅改變,積極研究引入水力發電,也考慮擴大核電比例。在諮詢文件發表前,一位以遏止輻射禍害國民為目的、成功集結半百科研專家結盟的日本環保婦女悄悄來港,與國際再生能源專家向公眾講解反核之路。正當香港有團體力倡核能是最省錢、最穩定,市民不用為多交電費「肉痛」,或可先透過村上正子的經歷,感受一下由福島核禍那刻開始,過去三年,日本人如何戰戰兢兢地一直與核輻射共存亡之痛。
文:簡淑明 攝:鍾式明

村上正子本是環保團體的小職員,福島地震後,眼看第一核電站的輻射以無法估計的程度洩漏開去,政府無力挽救,村上正子決定當起統籌,去年4月成立民間智庫「子力市民委員會」,短時間內聚集逾60名來自物理、社會和人文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工程師及律師等,從此他們便不時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議,共同的目標很單一,希望終有一天日本能實現「無核社會」。

 
「2010年地震時我人在東京,之後工作關係,認識了很多福島居民。」她透露,政府深知核輻射的禍害,一直有為輻射波及地區的兒童做定期甲狀腺檢查,25萬兒童中確診及懷疑有甲狀腺癌的個案多達75宗,比1年前增加了16宗。即使沒癌,很多兒童都被檢測甲狀腺內有囊腫。儘管有很多父母過去3年為保護子女,禁止了他們所有戶外活動機會,但沒幫得子女多少。「由1975年至2008年整整23年,百萬人裡面只有5至11名小孩子患甲狀腺癌,現在1年的數字已超出以前一倍。我們委員會的醫學專家一直要求政府,要把檢查的項目增加,不只甲狀腺的問題,也要檢查白血病、白內障及心臟問題。」
曾有一位福島媽媽在核災後兩年,公開撰文揭露核災後家長與老師一同為子女的學校除污,協助清理黏在街道及泥土上的輻射,但大家都非專業,只戴上普通口罩、穿上膠手套就行動。踏入第3年,村上正子在香港出席全球化監察的研討會時,首次展示了福島居民的「成果」,「由最初是居民做,現在是由政府聘工人去做,就是把一袋袋滲有核輻射的泥土放入不透氣垃圾袋,然後堆到一些廢置的地方(圖一),時至今日,一直在堆,因不夠地方放,中央政府正遊說地區,可否再騰空更多地方給他們放核廢料,究竟放多久,沒人知,由一個地方搬去另一個地方,搬來搬去但都無法根治這些廢料。積存核廢料不僅是民間做法,福島第一核電站同樣是把瀉出來的輻射水,一噸噸的留在工廠內,就騰空一些地方用來擺放核輻射水。」(圖二)
留不住的輻射水湧入了太平洋,在福島附近的海域,至今政府公布已有四十多種魚類不能食用。日本政府終在去年8月承認福島第一核電廠,每天有至少300噸核污水流入海洋。「核災後,全國有八十多個民間團體成立了,他們都關心每天進食的東西有否含有輻射。我們的不信任,是因為政府隨時變動人民可接受輻射的水平。」災後有官員天天在媒體強調,「每年接受20毫希都是安全」,但國際標準只是2毫希,當大部分家長都相信了官方的說話,這名官員最終是灑淚辭職來撤回言論。(相關報道見A2)
 
2014年03月18日
 
圖片
 
「核災後至今,厚生勞動省修訂了兩次《食品衛生法》,單是飲用水的(安全標準)上限,由之前可接納每公斤300貝可的放射性銫,最近下調至只有10貝可。但我們災後,已飲了很多超出了上限數十倍的水了。國家還發起『用食來支援』福島縣附近的食物,可能有部分日本人都會身體力行,但很多有子女的家庭,都仍然不想食用來自福島的食物。」

人來了香港,村上正子仍緊貼閱讀福島的報章,訪問那天剛是地震3周年,日本傳媒列出最新數字,災區福島縣、岩手縣及宮城縣內多達三千人在地震以後陸續死去,當中以福島縣最多。因地震而直接死的、與之後間接死的各有1,600人。「日本政府及報章都沒有說,『間接死』的人是否因為核輻射而死,我們亦不會找到證據,連首相安倍晉三都公開說,情況已得到控制。只有一點是肯定的,死的大多是長者,因他們有人被強制遷徙,被迫離開長大的家園,很多人無法承受老來無家的孤寂,因為心理因素而併發其他症狀,最後鬱鬱而終。」
香港政府日內即將發表發電能源組合的諮詢文件,香港核學會在文件推出前公開建議了政府應從內地輸入更多核電,以取代煤電及天然氣,減少燃煤有助降低碳排放,天然氣則成本高昂,核電成本則較天然氣低。與村上正子一同擔任研討會講者的法籍國際核能專家施耐德(Mycle Schneider)(圖2),承認核能每發一度電所排放的碳,甚至被光伏發電還要低,但對核能的投資,其實是每增加一分,會導致更多及更長的溫室氣體排放。「核電其實是昂貴而且未必減碳。要減碳,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用核電,而是要電力用得更有效率,現時再生能源的發展已逐漸成熟,在國際間持續快速的增長,投資甚至遠超核電,過去十年內,風力裝置容量是核能的37倍,太陽能是核能的6倍。法國一向以核能發電,但現在每年也要購買德國的太陽能來維持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