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新技工荒真相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鐘良   2009-3-25

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仍在震顫中國傳統的發展模式。當下,我國宏觀面的走勢頗引人關注。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的主戰場,隨著各區域新博弈關係的顯現,區域利益也在發生深刻重構。

 

為此,本報特派出多路記者,對國際金融危機之下幾大區域,如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中西部等等基本面的重大變化,進行深入調查。

 

我們將關注影響各區域關鍵性指標的變化,傳統區域競爭力的消亡及新競爭力的形成,區域利益的重新佈局等等。

 

就在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熱議“就業難”之時,李樹發卻在為“招工難”而四處奔走。

 

這幾天,李總是往深圳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跑,希望能從那裡得到幫助。作為深圳市龍崗區一家大型電子製造企業的人力資源主管,李樹發為找不到合適的技術崗位員工而發愁。

 

“企業本部需要10名機械設備維修工,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人。”李樹發苦惱地說。

 

本報記者同時從電子製造業密集的龍崗區瞭解到,金融危機之下,出於節省企業成本的考慮,像李樹發這樣的不少電子製造企業,紛紛砍掉了部分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

 

“我們企業產業鏈的低端加工製造環節已經外包給了湖南的廠家。”李樹發說。

 

而與珠三角企業招工(技能工)難,同時大量入粵勞務工(普工)就業難同時存在。“人才市場上,現在求職的大多是沒有專業技術的大學生和普工,普通多以農民工為主。”李慨歎。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勞動與社會保障廳廳長劉友君告訴記者,在廣東,招工難跟找工難同時並存。如初級以上的技能工人供求比例是1:1.2,但普工的崗位需求是1:0.8,外省農民工如果沒有技能的話,就很難在廣東就業。

 

這引起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保部)的高度重視。本報記者瞭解到,就在3月17至22日,督察組副部長楊志明率專項督察組到廣東汕頭、惠州、中山、東莞、深圳等地,就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等工作進行專項調研和督察。

 

隨後,督察組在深圳召開了就業工作專項督察座談會。“就業形勢和招工(技術工)形勢,都比較嚴峻。”一位參會官員稱。

 

就業難:產業升級的三波洗禮

 

廣東省勞保廳的一個調研報告,引起了廣東高層的高度關注。

 

本報記者獲悉,廣東省勞保廳在2月中旬對廣州、深圳等十個城市的就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報告顯示,入粵的無技能農民工就業難度加大,但技能型農民工需求仍然旺盛。

 

調研報告說,因受金融危機影響,人力資源市場供求趨緊,由“招工難”向“找工難”轉變,1月份人力資源市場求人倍率為0.95,繼2004年以來首次出現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局面,其中普工求人倍率為0.8,處於供大於求,但技工仍供不應求,求人倍率為1.1。

 

據本報記者的調查,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導致“就業難”和“招工難”的結構性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尤其值得深入研讀的是,珠三角地區在以往的發展模式,大量吸納低端產業,這些產業對工人的技術性要求並不高,並導致大量沒有專業技術的民工潮湧珠三角。

 

但在接下來的產業發展變遷中,這類民工開始遭遇就業尷尬。

 

東莞市南森工藝禮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暉對本報表示,珠三角機器替代人的第一波是在21世紀初出現“民工荒”之後,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增加機械設備減少崗位。

 

“供求結構失衡導致用工成本上升,企業就會核算,到底是購買機器還是購買勞動力划算。”在沈暉看來,機器替代人的第二波來勢更猛——在2008年正式開始實施新《勞動合同法》之前,很多企業在做企業財務預算時,又在機器和勞動力成本上進行詳細的核算。

 

“新《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後,不僅增加了勞動力的成本,也增加了企業的用工風險。”東莞市一位不願公開姓名的企業主對本報表示,2008年後, 他的企業在生產線上增加了兩套設備,替代了大約50名勞動力,“雖然購買機器一次性付出很高,但是從持續性上來講,機器穩定,超負荷運轉不用考慮加班工時 的限制以及社保等的繳納”。

 

國際金融危機在2008年第三季度對中國實體經濟的衝擊充分顯露時,機器的好處也體現出來——“訂單減少,企業不用養員工。機器也不存在磨損費的支出”。

 

在上述因素的刺激下,就業難問題在珠三角突然大量湧現。

 

新“技工荒”

 

不過,在沈暉看來,機器替代人一方面導致了企業對一般勞動力需求的減少,但同時也增加了對技工的需求——“裁掉普工的同時,企業也需要再招聘一些能夠操作和維護機器的技工。”

 

沈暉認為,在金融危機衝擊下,一些沒有來得及進行產業升級的企業,大量倒閉。而剩下來的多是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而外部需求的減少也使得供 應商提高自己產品的品質和創新,這不僅需要創新型人才,也增加了技能型員工的需求。比如南森,今年招人就減少了普工,而在結構上增加了技工的招聘數量。

 

“金融危機一定程度上使得技工的價值進一步得到體現。”沈暉表示,由於勞動力市場總體供大於求,使得企業具有了挑選技工和熟練工的選擇空間。

 

這一點在就業市場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廣東省嶺南教育集團執行董事賀惠芬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作為民辦技校,集團下的嶺南職業技術學院一直堅持校企辦學,同時結合企業用工需求進行“訂單式培養”,金融危機基本對學校的就業沒有造成影響。

 

據其介紹,該校現代製造學院的機電一體化技術、設計與製造電腦輔助、玩具設計與製造等專業近兩千人的畢業生大多已經達成就業意向。

 

記者在深圳市勞動力市場上瞭解到,需求缺口較大的職業包括電子工程技術人員,標準化、計量、品質工程技術人員,電腦工程技術人員,保險業務人員,運輸車輛裝配工,機械設備維修工,以及製版印刷人員等等。

 

“深圳市人力資源市場70%的崗位需要技能型勞動力,比去年上升了近5%。”深圳市勞保局一位元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

 

而廣東省勞保廳的抽樣調查顯示,在2009年春節後入粵農民工中,具有技能的占42.4%,比節前返鄉的33.5%高出近9個百分點。而今年沒有返粵的農民工大約有35萬人,多數屬於無技能農民工。

 

大學生的就業尷尬

 

“簡歷投了幾個月了,但工作還沒有著落。”李琳很是苦惱地蹲在深圳勞保局門前。李琳是合肥工業大學一名工科應屆生。她說,多名企業人力資源部主管希望,能招到“拿過來就能用的人才”。

 

“即使金融危機,但是企業也還是需要招人。”3月20日,在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舉行的企業家座談會上,廣州億光安防技術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杜周光對本報表示,今年該公司計畫招數名製冷等方面的技工,但是面試了100多名,“企業仍然招不到合適的人”。

 

杜表示,現在學校培養的人,要不就是學校培養的不是企業需要的,而且動手能力太差,心態又放得很高。“首先談的就是工資以及工作的舒適度,而不是他能給企業創造什麼價值。”

 

出席座談會的廣州仲衡保險公估公司的執行董事管仲華則舉例,面試了一個學財務的大專生,在對一個公司進行資產評估時,對汽車是不是固定資產不知道,後來認為汽車有輪子可以動,就把其列為流動資產。

 

“不僅僅是實踐能力差,而且學校剛畢業的學生往往把第一份工作作為跳板。”管表示,“企業培養一個應屆生需要付出很多,所以企業寧願高薪去挖一個別人培養好了的熟練工。”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目前把眼光投向了在政策夾縫中生存的民辦技校。“民辦技校有一個好處就是靈活性高,隨時可以根據企業需要安排專業、培養 人才。而公立的技校相對死板,教學模式和社會需求嚴重脫鉤。”杜周光表示,公司人力資源方面會和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合作,不僅減少去人才市場花費的成本,還 可以供求直接對口。

 

除了教學模式導致企業招不到需要的技工外,技工的流失也讓企業頭痛不已。東莞市那位不願公開姓名的企業主表示,他東莞的企業今年流失了十幾名熟練工。“其中幾個都是生產線上的主管或者班長,今年去了浙江,說是那邊的工資要高,工作也好找一些。”

 

就業大動員:多部委猛推職教

 

一方面是就業難潮湧,一方面是技工荒乍現。這種現象引起了多個部委的高度關注。

 

3月12日,廣東省省長黃華華與教育部部長周濟會面時表示,《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把珠江三角洲地區建設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職業技術教育基地,希望教育部能與廣東以“省部共建”的形式,共同建設珠江三角洲職業技術教育基地,成為全國一流的職教基地。

 

隨後,人保部與廣東省政府簽署了《共同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加快推進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科學發展備忘錄》。備忘錄 明確提出,人保部將大力支持和指導在珠三角地區共建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職業技能培訓示範區,建設集約化職業教育培訓基地、職業能力開發評價示範基地等 等。

 

3月20日,本報記者在廣州市蘿崗區採訪時亦發現,有關部門已經預留了近8000畝的土地,待建職業技術教育基地。

 

據悉,該基地將充分體現先行先試體制創新、資源分享科學配置、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服務地方面向國際等方面的特色,爭創全國職業技術教育科學發展 的示範區。同時通過基地建設,到2011年,廣東省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和普通高中在校生分別達到200萬人,保持普職比5:5;職業技術培訓每年達到 400萬人次以上。

 

“廣東把09年人均GDP再增長7.5%的年度目標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所採取的措施一方面是減少外來農民工數量,同時也提高本省勞動力技能,改變目前職業教育方式,以改變目前技工荒和民工荒的失衡。”沈暉如此表達他的觀點。

 

目前廣東全省還有550萬農業富餘勞動力可以轉移,另外每年農村新增勞動力也達55萬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的思路之一就是通過加快發展面向農村人口的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解決本省產業升級後面臨的技工荒的難題,同時,也減少了常住人口數量。

 

黃華華給出了實現的路徑:一方面要鼓勵本地學生就讀當地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教育和崗前實用技能培訓,著力培養和輸出具有較高技能和素質的勞動力。另一方面要推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產業轉移園內企業原則上大部分要使用當地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