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為何不能?

核能為何不能?

全球化監察

  政府與商界選擇核能,其背後理據實不限於效能程度的高低;選擇核能,實為官商利益所決定。

 

  核能民用從一開始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昂貴而又高風險的決定。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核能的弊害──核技術失誤率高[1],核廢料處理問題[2] 等等──仍然沒有解決方案。但是,許多科學家和專家,依然充當核能的推銷角色,蒙弊民眾眼睛,製造核能神話──核能是應對氣候變化和日益嚴峻的能源短缺問題最經濟的方案。

 

  鑑於當前的氣候變化,近幾十年來,政治和社會對核能的討論焦點已經從基本安全問題轉移到經濟、氣候和資源、能源穩定等問題。展現在公眾眼裏的,核能只是一種普通的技術,權衡是否使用核能,就好像選擇火力發電還是天然發電一樣平常。但事實上,核能的技術比火力發電危險百倍。

 

過去發生核電廠事故內容:

核電事故

切爾諾貝爾

4號反應堆

功率劇增事故

1986年4月26日

前蘇聯 (今烏克蘭)

燃料及核反應堆破損。石墨(減速劑)及建築物火災。大量放射性物資外洩到。31人死亡

三哩島2號反應堆

冷卻劑失效事故(LOCA) 爐心熔毀事故(meltdown)

1979年3月28日

美國

由於釋壓器閥門關閉,造成一次冷卻劑洩。重大的爐心損傷。輻射物質大量外洩到環境。

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

爐心熔毀事故

2011年3月至4月

日本福島縣

受到海嘯襲擊的第一核電廠在多種因素下,造成反應堆無法冷卻,導致三個發電機核燃料熔化導致爐心熔毀。造成14萬居民要撤離。

核燃料循環事故

JCO 鈾燃料加工設施

臨界事故

1999年9月29日

日本茨城縣

鈾溶液達臨界狀態,產生核分裂連鎖反應。2名工人死亡,1名重傷, 667人受污染

克什特娒事故

爆炸事故

1957年9月29日

前蘇聯

冷卻裝署故障。槽內溫度急速上昇造成爆炸,大量輻射物質外洩到空氣中

東海再處理瀝青化設施

 

1997年3月11日

日本茨城縣

發生火災。其後引起爆炸。雖然事故沒有造成死傷,但是工作人員受到感染

 

  2011年3月福島核電廠事故的發生後,核電廠和核廢料處理的安全問題,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雖然每次核事故都造成重大的傷亡及影響,可是,在安全問題未能保證時,部份崛起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和南非,則大幅地發展核能,複製歐美日的核能技術,情況令人擔憂。這些國家選用核電無非想追求更集中的能源管理,以增強生產力。今時今日,要打破核能神話,除了要認清核能的危險外,更要反思資本主義的消費及生產模式,思考廢核的可行性,應如何選擇能源。

 

民間看三個核能神話:

 

一、 成本低廉,促進經濟?

核能支持者宣稱: “投資成本較低,電價便宜,商民兩利,促進經濟。”

 

實際情況是:

建設核能的成本上升趨勢明顯,在過去二十五年,美國每千瓦核電的建設成本就上升了5倍,而法國也上升了4倍。[3]核能架設的成本遠遠高過預期,如芬蘭奧尔基洛托核電站在2004年的第一份訂單標價為30億歐元,09年完工時超支90%以上,達57億歐元。[4] 在福島意外之後,核能的建設成本,比預計更高。核電的成本還不包括把污染物留給後世。相反,可再生能源的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

 

核電便宜根本是假像。根據資料顯示,德國政府就核能的相關補貼累計超過1000億歐元[5],美國亦是[6]

 

二 保障能源供應?

核能支持者宣稱: “原料應用量少,效能大,供應足。”

 

實際情況是:

  全球鈾礦,發達國家壟斷了80%[7],核電原料已牢牢掌握在這些國家的大財團手上,而且價格像油價一樣受市場波動影響[8]。至於能源效益,其實再生能源也有其優勢。核能能效之所以被認為高於其他再生能源,首先,核能在研究資源上得到特別照顧,核能佔經合組織成員國(OECD)的能源研究研發支出近三分之二。[9];第二,在政府故意選擇集中式輸電網的政策下,再生能源系統缺乏發展的競爭力[10]。因此核能展現的高效能,其實是壟斷的結果。而再生能源的遲滯,是核電擠占了有限資金,侵蝕了發展。

圖片

三 環境影響小?

核能支持者宣稱:

  排碳量遠低於石化及煤炭,又可沿用固有電網,減省基建。

 

實際情況是:

  核能排碳量的計算,只著眼於反應堆發電時的狀態,而忽略採礦、冶煉、提純等等耗能排碳量巨大的事實。除此之外,核能即使排碳量真的遠低於其他能源,可是在沒有改變用電的規模和形式下,碳足跡不一定減少。例如主力應用核電的法國,2009年數據顯示,其人均温室氣體排放量,從8.7噸升到2010年的12噸,這幾乎和用煤發電為主的德國一樣。[11] 所以要達到減排,本來也需要從減少電力消費著眼,而不是繼續維持那種鼓勵浪費的消費主義模式。然而,能源/核能企業一面繼續鼓勵浪費(為求利潤,哪管環境),不管這會增加碳足跡,另一面又藉口核能可以減排來推銷核電,根本是自相矛盾。

 

另一個問題是,核能使用的集中式電網系統,隨著大部份因老化而需要更新或維修,這些費用一樣龐大[12]。智能型分布式輸電系統,費用當然不是便宜,但對環境影響更小。核能需要的是集中式的能源系統,而再生能源最好的發展是需要分散性、民主式的電力系統。因此,核能與再生能源發展是互相排斥的。

2014年3月


[1] 曾被廣泛報導的三次核事故:1979年3月美國三哩島,1986年4月前蘇聯切爾諾貝爾,2011年3月日本福島。

 

[2] 據國際原子能機構估計,2010年全球核電廠排出的乏燃料總量已經上升至34.5萬噸。

 http://env.people.com.cn/BIG5/18196169.html

根據CLP中電網頁資料,在鄰近香港的大亞灣核電站,每年產生約50噸乏燃料(核廢料),乏燃料組件一般存放在燃料儲存水池約8年,之後會被運送到中國西北部的乏燃料貯存設施。至於要存放在該地多少年才會變為無放射性物質,網頁並無相關的資料。(https://www.clpgroup.com/nuclearenergy/chi/power/power4_2_1.aspx)。

1994年大亞灣併網發電至今二十年,其廢料存量總數應近1000噸。如果電廠繼續營運的話,她的廢料就會繼續增加!

[3] 《轉型所需的系統:核能,還是能效+可再生能源》

   安東尼.弗洛加特、邁克爾.施內德合寫          第30頁

  《核能的神話──指南叢書》         2011年5月

    德國 海因里希‧伯尔基金會(HEINRICH  BÖLL STIFTUNG )出版    

[4] 同上第39頁

[5] 如上

[6] 為了使新電站生產的電力可與其他形式的能源競爭,新核電站運營的前 8年可獲得18美元/兆瓦小時的稅收補助……這項補助到2025年前將花費美國納稅人57億美元。 

海因里希‧伯尔基金會出版,史蒂夫‧托馬斯的《核能經濟學:最新研究進展》摘自美國能源部《2003年能源會議單的五項條例分析》

[8] 《國際鈾礦市場預計將回暖》    中國核學會   2013-11-11 http://www.ns.org.cn/c/cn/news/2013-11/11/news_912.html

[9]  同註3 第37頁

[10] 《核能經濟學:最新研究進展》   史蒂夫‧托馬斯      第22頁

  2011年5月  海因里希‧伯尔基金會(HEINRICH  BÖLL STIFTUNG ) 出版

[11] 同註3,第22頁

[12] 無論採用何種能源模式都需要在未來十年裏加快對基礎電力設施的投 資,根據《2009世界能源展望》報告,到2030年電力部門投資需要13.7萬億美元。                    同註3,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