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東北復耕 VS 食品工業化

楊 明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香港城市化一步一步進深發展,到今天,已把一切帶有農村色彩的生活內容,通通湮滅於石屎森林的都市生活之中。城市化的張力極具侵略性,香港政府對新界東北鄉郊發展的規劃,亦富於這樣的特點──摧毀原有耕地,發回的既不敷耕作輪候者的數量,又夾雜不宜耕種的土地 [1]。 若簡單從影響人口的數字(5000至6000)看,很多人會認為那些反對新界東北發展的人,只佔人口極少數量,而爭取復耕的人更是一小撮中的一小撮。相對於發展後可容納約十五萬人口的數字[2],反對者似乎是一群不理會實際效益的另類人士,因此,反對者要得到廣泛認同,相信會有一定的難度。

  早在七十年代,香港新界種的菜能供應本地百分之七十的用量,菜農種菜致富大不乏人,如此風光,現在恐怕難以重臨。香港農業式微的主因,固然是香港政府歷來扶植工商業,以及大力開發新市鎮的措施所致, 但本地農產品價格不及外地進口產品競爭,也是不爭的事實。由八十年代開始,內地菜大量輸港,價格便宜,本地菜要招架,實在不容易,事實也證明,本港菜市場被搶佔了八成。將來即使新界東北真的得到復耕,港農面對最大的難題,必是中港農產品競爭的問題。因為,在低價面前,港農在市場佔有率敗陣的歷史,重演的機會很大!現在,香港農產品(尤其是有機種植的農產品)在香港只起到點綴的作用,是一些追求健康生活的另類人士其中一項選擇;香港專業務農人士,少之又少,假日農夫式的參與,人數不見眾多;新界農地,拋荒等收地的比例大於開田耕種,人們只要到大埔等鄉郊地區走走,不難發現,荒村荒地,頽垣雜草,不在少數[3]。深究其因,這和全世界農民變工人的原因是一樣的──農產品價格追不上生活指數,打工好過種田,年青力壯者自然不選擇種田。

  民以食為天,沒有人種田,人就沒有食物維生。「幸好」我們人類社會進入了食品生產工業化的時代,只要很少的農業工人工作,就可以提供很多很多的食物給大眾,所以這個致命的難題,給「聰明」的人類解決了!食物豐足三十年,近年,食物安全系統給我們人類提出了許多相當嚴峻的警告──激素雞、哮喘豬、瘦肉精、抗生素魚蝦蠏;生態系統亮起了耀眼的紅燈──瘋牛症、禽流感、物種單一、物種瀕危、物種滅絶!而最使人擔心的是,這些話都不是危言聳聽!

  踏入二十一世紀,城市人口的比例逐漸超越農村人口,都市擴大化成為世界性的現象,在中國這個現象更是大中之大,農業大國的世紀随中共走資復僻而結束,今年中國新一屆領導層更提出地方城鎮化政策,都市侵佔農地鄉郊,已成難以逆轉的大趨勢!然而,追求綠色生活卻成為好些中產都市人的生活態度,有些人甚至做起假日農夫,這並不是一時興起回歸自然的念頭,而是當成一個理想來實踐。這種模式的生活取態,早在二十世紀末,已盛行於歐美多國,過去十多年,就出版過好些鼓吹回歸綠色生活的專書,其中最具綜合性探討內容的,就要數麥可.波倫的<雜食者的兩難>(The Omnivore’s Dilemma) ,一經出版,即勞獲06年度<纽约時報>及<華盛頓郵報>的十大好書榮譽;本書涵蓋層面極廣,包括:飲食文化、遺傳學、植物學、演化學、人類學、哲學及文學等方面;全書對工業食物鏈、田園食物鏈、個人食物鏈三個部份進行深入的探討,反思作為暫時置身食物鏈以外的人類[4],其「覓食」行為對人類繁衍,以及地球上其它生靈的影響。這對向往自然生活者,的確起到思想指導的作用。現在她已被不少綠色生活追隨者奉為經典。

  香港是個華洋雜處經濟發達的地區,中西生活方式渾然一體,市場上可以買到種類繁多的中西食品,香港人即使是普羅小市民,間中要吃娜威的三文魚、加拿大的牛仔骨、美國的牛扒、日本的長腳蠏、澳洲的龍蝦……都不是太難的事情,而且也不是昂貴得付不起價錢。可是這種口福的代價,其實是自然環境和未來人類生活質素,給我們埋單。<雜食者的兩難>的真實意義在於,她指出人類糧食危機已埋伏在未來不遠處──食品工業化造就了食物豐足,食品安全卻難保!

  食品工業化的生產模式,對生態環境及食品安全具威脅,而重要的是:這方面的訊息往往是被隱藏起來的,大部份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是無法了解到的。今時今日的香港,隨著超級廣場的增多,食物是在超市架上買回來的,越來越普遍;而這些食品,無論是禽是蓄是蔬果,全都被保鮮紙包起來,用家僅只能從包裝紙上的說明了解到產地來源,其他的訊息,得靠顧客個人的意願了。

  麥可.波倫在<雜食者的兩難>中,對食品工業化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這對我們香港很有參考的作用,因為美國正正是最典型的食品工業化國家,他們的速食文化,影響全球。港人對速食絕不陌生,因為港人的都市生活步伐之快,聞名於世,速食文化早已落地生根。速食文化與食品工業化猶如雙生子,漢堡包中間那片牛肉工序一點都不簡單:首先牛出生後由牧牛場牧養三星期,然後運到飼牛場用榖類飼料餵養幾個月,再送到屠宰及加工場屠宰加工包裝,接著由運輸工人運往各店,最後由買家買回烹調才送到食客手上;如果訂單是外地,還要寄託給大型冷凍貨運公司運送,不僅穿州過省,甚至越洋渡海,長空萬里……程序毫不簡單。這就是食品工業化的鏈帶。

  對於買家來講,飼牛場中的牛是怎樣生活的[5],不是他能夠關心的事情,如果不是近年有非政府環保組織明查暗訪,四方奔走,其不人道的實況[6],人們是不會了解的。當然要大部分人因著惻隱之心而不吃肉,那是強人所難,但是對於不少人來講,只要有選擇,價格不致太高,人們大多願意選擇較人道養牛的賣肉店子。可是這樣的店子不多,又不是很方便,而且真假難分。既然如此麻煩,為甚麼不採取眼不見為上呢?答案很簡單:不人道的飼牛畜豬養雞法,受害者的名單有我們人類的名字!「雜食者」不可不關注!

  現代牧牛蓄豬養雞的人,很多已經不是傳統的農夫,他們日常上班的地方,只是一個工場,看顧的牛或豬或雞是工廠的半成品或成品;牲畜們都不用走動,牠們只需站著吃著,與牲群糞便同在,病時吃抗生素,便終其被圈養的一生!這些不用走動並活在自己的糞便當中的牲畜,是傳播病菌的温床──瘋牛症、禽流感滋生其中;這些吃了抗生素的牲畜,對食用者健康構成潛在的威脅,其危害性不容忽視。現在人們不時咎病中國大陸農產品問題多——激素雞、哮喘豬、瘦肉精、抗生素魚蝦蠏、農藥菜、金屬米,其實現在市場上充斥著從世界各地運來的工業化食品,潛在其中的危機仍深究不足!? 對許多基層人士來講,購買這些產品是不能不作的選擇,因為價格是皇帝,工業化食品價格穩定又便宜,而且即使超時下班,也不愁超市關門沒菜買,他們根本沒有很多時間細心詳細去關心自己的食物!

  過去三十年,隨著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推進,工薪族的工時越來越長,生活步伐越來越快,福利越來越少,工資漲幅越來越追不上物價漲幅,正是食品工業化得到壯大的温床。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除輕、重工業全面高速發展外,食品工業化也是達到高速發展的地步──農藥、化肥、抗生素等應用度皆「領先」世界,因此產品時時可以做皇帝,不愁沒買家。香港從來都要依靠大陸農產品供應本地需求,產品價格雖時有變動,但總體來說,其競爭力仍較本地產品大[7];現在香港人口已超過七百萬,可用耕地已縮小,所以新界東北即使能全面復耕,也供應不了本港居民。

  當代農夫爭取復耕的道路崎嶇難行──對民眾,不易被認同;對政府,不會被理會;對全球化競爭者,勢單力弱。但是,要人類有一個可持續的未來,新界東北復耕運動,猶如歐美那些綠色運動專書所起的作用一樣,是全球爭取綠色生活運動的一環;因為大衛挑戰哥利亞的時候,不是他有足夠的力量,而是他有足夠的勇氣,而且他相信上帝站在自己的那一方。

[1]多個環保團體包括綠色和平、地球之友及有機農友會等多個環保團體,昨午在規劃署外請願,抗議政府對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受影響農友的複耕安排,指政府建議的複耕地點,包括塱原及虎地坳村等,可用以耕種的土地不多,部份更有高污染工業,不適宜耕種。                                                                                     大紀元          2012-9-28 

[2]  政府就[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回應                                                                                            新聞公告      2012-9-2

[3]  大埔鴉山古道一帶的李家村荒村荒地.張家村爛屋草叢.鳳崗村僅剩小果園及山水豆腐店。             行山實地考察          2013-1-1   

[4]  人類進入文明之後,減少了被猛獸吃掉的機會,現代人又不流行土葬/天葬,給其他動物吃掉的機會又再少一點。

[5]   畜豬養雞的苦況大致相同,這裡暫舉飼牛一例。

[6]  《雜食者的兩難》第一部份第四章介紹的「飼育場:製造肉類」,可見牲畜育養的實況,73-93頁  

[7]  蔬菜價格當然受天氣因素而變動,大陸港地情況一樣,但整體而言,大陸菜場生產的蔬菜仍較本港的數量多且便宜。根據今年1月17日香港堅尼地城惠康超市價:本港蕃茄9.9  三個,內地蕃茄7.9三個。     17-1-2013     香港堅尼地城惠康超市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