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後,中國工人的危機和契機

據說,2001年是「中國年」:申奧成功、足球隊出線、上海APEC會議成功、年底更正式加入世貿。頭幾件大事幾乎舉國歡騰,但是同樣是大事而且影響深遠的中國入世,官方既沒有大肆慶祝;老百姓不但未見興奮,反而對前景心懷憂慮。事實上,老百姓的擔憂非常合理。

失業加劇

根據最近才公佈的中國入世協定書和世貿中國工作組的報告,入世後,中國承諾進口工業產品的關稅從17% 五年後大幅減少至9.4%,一些限制進口的法律和行政措施(所謂非關稅壁壘)也將解除,同時開放工業品的貿易權和銷售權給外資公司,這樣大量外國商品將源源不絕地湧入中國市場。需知道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由於在技術、質量、成本、生產效率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都有大段距離,如果任由國內市場向外資開放,那麼大部份本國企業將難以承受跨國公司的商品競爭而遭到破產、倒閉、或被收購合併,導致大量工人失業。

汽車工業將首當其衝。目前外國進口轎車已控制了七成中國市場,入世後,中國的轎車進口稅從2001 年的80%,2005年降至25%,2006年後更降至10%,汽車的進口配額完全取消,而且外國汽車將獲得全權分銷貿易權,無需中國分銷商代理。進口汽車大量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汽車企業將面臨關閉或被外資合併的危險,由此造成汽車業及相關行業的員工失業。有人估計,僅汽車企業就可能減少幾十萬個甚至上百萬個就業職位。

還有工程機械、化工、鋼鐵、通訊設備、醫藥、造紙、輕工業等競爭力弱的部門,入世後都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導致企業倒閉或被私營、外資兼併。有研究挑選了摩托車、電視、食糖、飲料等25種產品,認為入世後,隨著進口品的增加,國產品產量的下降,這25個部門的就業人數將減少1921萬人,減幅達46%。至於銀行、保險、電信等服務性行業,根據入世協議,也要在幾年內開放市場給跨國公司經營,本國同類企業將受到正面競爭而收縮,又會減少就業機會。

同時,一些本國企業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存,加速合併成大企業集團。政府也推動國有企業會從196個工業行業中的146個行業完全撤離,讓位給純粹追逐利潤的私營企業。企業之間的合併、重組必然導致大量裁員。中國石化就是明顯的例子,我們放在今期「跨國公司睇真D」內介紹。

谷賤傷農

另一方面,進口農產品關稅從31% 兩年後降至14%,大批外國農產品長驅直入,部份國內農產品如小麥、大豆、大米、棉花將被進口產品代替。中國的小農幾乎無法與美國大農場主競爭。中國政府承諾不對中國農產品實行任何出口補貼,也令農民收入下降。估計未來十年,將有1300至1500農民失業,其中100萬農民不得不離鄉背井到城市尋找工作。大財團將利用大批失業者來要脅在職工人,壓低他們的工資待遇。

壟斷民生

入世後,電力、煤氣、供水、郵電、交通、鐵路運輸等公用事業也要逐步開放給外資經營。根據入世協議,今年開始中國鐵路貨運准許外資入股,兩年後准許外資控股。鐵路部更打算短期內挑選幾條鐵路線給外資競投建造,建成後外資可以擁有22年的管理權。鐵路部兩年前已把施工、機車等部門私有化,全體320萬職工裁減了71萬人。過去幾年,世界銀行和世界經濟論壇(跟世貿同樣是推動全球化的國際機構)不斷慫恿中國推行公用事業私有化。外國私有化往往伴隨著大批工人失業,中國又怎會例外呢?

割頸競爭

真正能夠從入世中得益的,恐怕是低技術和勞動密集的行業,例如紡織和服裝、鞋帽、玩具等。但是,現在歐美先進國已確定步入經濟衰退,市場收縮,已不能吸納過剩的產品;其次,東南亞國家近年也紛紛壓低工資併命出口廉價產品與中國競爭,而且這種「工資比賤」的國際競爭從頭起就對工人很不利;從根本上說,發展中國家生產勞動密集產品而發達國家生產技術密集產品──這樣的國際分工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分工。中國參與這種國際分工,只會在經濟上依附先進國家。

讓渡經濟自主權

中國走上這條「與世界經濟接軋」的發展道路,除了發達國家的壓力外,也是中國官商精英自覺選擇和推行的結果。為了符合世貿的《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TRIM)規定,中國政府兩年前已主動修改了《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容許跨國公司更大的投資自由。例如刪除《外資企業法》第15條外資企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等物資及配件「在同等條件下,應當盡先在中國購買」的規定,也修改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第9條第2款的有關規定。這樣跨國公司便可直接從母公司進口器材零件等,使中國現有為外資配套生產的工廠倒閉,員工失業;又例如刪除《外資企業法》第3條第1款關於外資企業必須「產品全部出口或者大部份出口」,因為根據TRIM規定,東道國不得硬性限制外資企業產品的外銷比例。這樣外資企業的產品可以在中國市場上直接與國貨同場競爭,擠壓本國企業,抵抗不住衝擊的本國企業或者倒閉,或者被迫與外資合資,引發失業。其實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入世,世貿容許中國有5年適應期讓它逐步廢除違反TRIM的法規,但是中國政府竟然主動放棄使用適應期,可見它為了急於融入全球一體化,不顧本國產業和工人就業的利益。

路在那裡?

有人說,貿易自由化最終能夠造福所有人。其實,加入世貿帶來的只是跨國財團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而不是勞動者的自由。勞動者不但沒有選擇改善工作和生活條件的自由,反而在中外官商精英聯合統治下被管制了。勞動者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扭轉官商剝削的全球化。事實上,近年不斷有勞動者發起零散抗爭反對私有化和裁員,而且工人嘗到了十多年推行自由市場政策帶來的苦果(下崗失業、削減醫療住屋等福利),我相信當中國工人能夠自由組織起來的時候,不會再像九十年代蘇聯東歐工人那樣輕信自由市場政策。中國入世雖然會令更多工人失業,但同時會令社會經濟危機加速發展,危機加劇便會迫使人們不得不思索社會問題和找尋出路。所以,對勞動者來說,中國入世與其說是故事的結束,不如說是故事的開始罷。


——–
參考資料

張曙光等:《中國貿易保護代價的實證分析》,《經濟研究》,1997年第2期

王紹光:《中國加入WTO的社會和政治意義》,收《以民為本改善民生》,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

中國外經貿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白皮書2001》,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中國外經貿部網頁:http://wto.mofte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