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瑞雪
在香港昨日的補選中,所有五位先前辭職的泛民議員全部再當選。不過投票率比較低,只有17.1%。
今年一月,五個力主2012年實現普選的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宣布辭職再選,以便啟動一個事實上的公投,讓選民通過補選投票來表達是否支持他們的普選權訴求。儘管是補選,由於這五個議員分別屬於香港5個選區,所以可以看成為一次全港市民表達民意的補選。他們認為,如果這五位議員能重新當選,這反映民意是支持2012普選的,是對目前不民主的選舉制度不滿的。
根據目前的選舉制度,立法會有60個議席,只有30個是直選議席,另外30席是由功能界別組成的選民,而選民數量很少,選民更包括包括法人團體票(公司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則由一個委員會選舉產生,而這個委員會的 800個委員都是任命產生的。這意味著有些人享有超過一票,他們通常都是企業家,而一般人只有一票去選舉30個立法會議員。辭職議員這麼做就是為了挑戰這種不平等。他們拒絕接受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因為方案只是將選舉委員會擴大到1200人,同時增加10個立法會議席,而只有5個普選產生。他們視方案為侮辱。他們還反對立場溫和的終極普選聯盟,這個聯盟願意向特區政府妥協,接受2017年才直接選舉行政長官,2020年才全面普選立法會。
許多香港市民不滿中央政府一直反對在2020年之前實行普選。5月2日有超過 3000人從維多利亞公園遊行到政府總部,要求普選和取消功能組別。
首先提出議員辭職、啟動公投的是社會民主連線,時為2009年7月。最初,民主黨也表示支持計劃,但後來退出。最後只有社民連和公民黨參與。公民黨派出梁家傑和陳淑莊辭職再選,而社民連則派出黃毓民,陳偉業,梁國雄(長毛)。
親北京政黨追隨北京政府,嚴厲譴責公、社兩黨,呼籲抵制補選。但結果仍然有24個候選人競逐五個席位。最為激烈的是九龍西,黃毓民受到一些保守派的挑戰,首先是前電台節目主持人白韻琴,另一個則是西九新動力發起人佘繼泉,他自認代表中小型企業利益。
不過,這次補選,最早出來響應參選是大學生。為了確保公民投票可以啟動,抗衡親北京政黨的抵制,來自幾間大學的學生決定組成大專 2012的團隊參選。他們設法自己籌集資金,包括徵求網上捐款。
發起這次變相公投的社民連,一直引起最多爭議。它成立於 2006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三個領袖人物的形象來打響名堂。一個是梁國雄,又稱長毛,據報有托洛茨基主義的背景;第二個是黃毓民,是前國民黨支持者;第三個是陳偉業,前民主黨議員。因為語言和外貌激進,所以它比其他政黨贏得更多青年人的支持。他們的首次成功,是在2008年9月立法會選舉贏得 3個議席。社民連的綱領比較多強調社會政策,主張增加社會福利,實行累進稅制,最低工資,集體談判,和反對全面的私有化。另一方面,他們雖然嚴厲批評中央政府拒絕盡快普選,但是他們也支持中國繼續實行「改革開放」,同時對於「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惡質資本主義沒有批評。這個綱領也主張香港配合內地整體發展,特別是推動香港的會計,保險,金融和法律服務等來配合內地,使香港成為中國過通往世界的樞紐。他們也主張政府扶持中小企業。1
2006年9月26日,黃毓民接受明報採訪時說,「共產黨是把資產階級全部消滅,我們是要跟資產階級和平共處。甘迺迪說過,我們拯救少數有錢人,保障大多數窮人利益。這個很清楚,我們不會像共產黨般通過革命手法去消滅資產階級,像瑞典是福利國家,社會民主黨統治了當地六十多年,這正是二千多年前孔子提倡『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道理。」
值得留意的是,公民黨和社民連在2008年選舉前後曾經互相批評。公民黨的落選議員張昭雄批評社民連,認為它的幾個領袖之間,政治傾向互相矛盾。他說:「我們大可批評社民連不左不右,左搖右擺。大家可能不知道,一直聲稱自己是真正左派(若以長毛理念而言就是托洛茨基主義)和反對黨的社民連,選戰期間居然舉著右派的深藍(代表保守主義和國民黨)旗幟,呼籲後者在香港的支持者支持他們?」
公民黨是自由民主派,後來加入了社民連的補選公投。它成立於 2006年,成員大多有律師背景。他們主張在法治的基礎上,保護個人權利,引入法定最低工資以及實行普選。
2009年12月黃毓民還解釋為什麼他認為爭取普選,是沒有甚麽好擔心的:
「香港是一個多元、開放、繁榮進步,以中產階級為主軸的社會,讓港人一人一票選出立法局議員,不會變成『暴民政治』,不會使社會結構有任何根本的改變。」2
社民連在爭取普選中常常使用激進的語言,而且還要求擴大社會福利。另一方面,社民連並不認為資本主義制度造成貧困和失業。它更多地認為,社會不平等源於缺乏民主或市場失效;而實行普選,或者偶然的政府干預,就能夠解決貧富懸殊和偶然出現的市場失效。
有趣的是,最近一群青年組成了一個新的左翼團體,叫做左翼21,他們認為社會不平等的根源有更深刻的原因,而且主張超越形式民主:
「歐美等地的經驗告訴我們,以資產階級代議式民主,來平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禍害,已顯露出左支右絀的困窘。因此,在爭取雙普選,取消功能組別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著手建立一種參與式民主──讓民眾在每隔幾年投一次票的同時,還可以對政治、社會和經濟的運作作出決策。」(Left21自我介紹3)。
但是左翼21仍然呼籲選民支持社民連和公民黨的公投倡議,抗議北京繼續拒絕港人的普選要求。
傳媒對於低投票率大加炒作。但要知道,由於親北京政黨的抵制,導致在新界地區,許多學校和鄉公所不再像過去那樣用來作為投票站。一些選民不得不步行30分鐘才去到新的投票站。很多人都認為,這可能妨礙一些選民去投票。甚至連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和他的局長們都宣布不投票。公民黨黨魁余若薇則對南華早報說,她對投票率滿意,因為「這是自從2003年七一五十萬人遊行以來最大的動員」。4然而,把投票率跟那次積極的群眾運動相比,也許有點誤導,因為兩者所包含的意義不同。低投票率一般被視為反映政治冷漠,這些人相信選票本身不會對於人民生活帶來甚麽改變。
2010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