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焦點.青年育成計劃》工作坊後記

《環境焦點.青年育成計劃》工作坊後記

環境焦點.青年育成計劃的培訓活動已經完满結束, 很感謝各位導師, 以及參加的小伙伴的支持. 這次活動挑選了10個學員, 最後產出7個落實的計劃.接著下來到來年5月前, 就是各位小伙伴自我實驗的埸地,期待他們可以在未來的幾個月裏, 順利完成心目中的項目, 為環境正義起推動作用。

以下是這兩次工作坊的剪影:

圖片
圖片
圖片

以下是參加者的感言

 

Aidan Lo, 實習生 就讀環境工程及管理

 

      作為全球化監察的一份子,能夠以實習生的身份參與其中,我實在感到非常榮幸。一連三日的工作坊,我雖然只參與了首尾兩日,但,絲毫無損它對我在環境議題上的啟發。

      活動首日的重點是參觀。我們先後參觀新界西北堆填區,以及源‧區(T‧PARK)。新界西北堆填區,是全港面積最大的堆填區,佔地一百一十公頃,每日處理六千公噸廢物,以本港每日產生一萬四千公噸的廢物來計算,可以處理全港超過四成的廢物。講者亦講解了本港的堆填歷史,指五、六十年代堆填區遍佈全港,部分更集中於九龍東,但,由於六十年代尾香港人口急劇上升,引來大量居住在堆填區旁的居民大力抗議,政府遂關閉本港十三個堆填區,從而發展至有三個策略性堆填區,皆遠離民居。策略性堆填是複雜的概念,但,可以用一個詞彙簡單歸納——長遠規劃,因為政府承諾當堆填區爆滿後,會有三十年的修護年期,包括在修護期內定期監察堆填區周邊的空氣、水質和噪音,以確保當堆填區完全停運後,對附近居民造成最低的滋擾。

我們亦向講者查詢了她對焚化爐的看法。她雖然沒有明示反對,但,言詞間質疑焚化爐的可行性,因為她指出政府大費周章,先從石鼓洲興建一人工島嶼,再在島上建造焚化爐,先不談建造時間曠日持久,即使焚化爐落成後,政府須將垃圾以水路運輸至石鼓洲,當中每月所花費的運輸成本更是不堪設想。因此,與其急匆匆推焚化爐,她更希望政府重新考慮選址問題,如此或許可以減少很多後續問題。

在此我更希望補充一點,政府推焚化爐的初衷是解決三大堆填區的燃眉之急,但,即使當焚化爐落成後,每日最多卻只能處理三千公

噸廢物,只佔全港兩成廢物。垃圾經焚化處理後會產生原來體積一成的爐灰,而政府並未就要焚化的垃圾進行立法規管,萬一爐灰含有重金屬物質,而又需要進行堆填時,更會污染寶貴的土地資源,因此,我們除了需要關注堆填區爆滿問題外,仍需詳細檢視其他廢物政策的可行性和效度。

源‧區與新界西北堆填區相距一步之遙,是一個轉廢為能的試場。園區內具備焚化設備,收集來自各區污水處理廠的淤泥,再進行焚化。過程中極高溫的熱蒸汽推動鍋爐,從而產生電力。導賞員其后向我們指出,源‧區一日所生產的總電量不僅足夠整個園區使用,更向中電出售剩餘電力,電力足夠供應本港四千個家庭使用。

我更感興趣的是電力公司回購公私營電力的創舉。因受日照時間所限,香港並非發展太陽能的最佳地方,先天雖不足,但後天可彌補。香港現今的太陽能板發展至陰天時也能發電,相比以往只能在日照最強才能發電的技術,以全年計,前者比後者更多發一倍電力。如果將這門技術在全港普及,當太陽能發電足夠自家使用時,甚或幫補一部分電力需求,變相長遠來說我們可以減少依賴化石燃料發電。但,可惜當有過剩電力產生時,電力公司並沒有一套準則,去回購民營電力。一來,導致這些未接駁電網的電力被浪費掉;二來,無法從經濟誘因吸引市民支持太陽能發電。

綜合來說,整個工作坊拓寬了我的環保路,也啟發了我對環保議題上的多角度思考,倘若下年度再有機會參與,我必樂在其中。

以下是其他參加者的反饋:

  • 我認為有及時的提出小夥伴們對前一天學習過程的一些意見,在今天馬上就把小夥伴們昨天提的意見參與進來了,我覺得非常棒,也讓我們大家更加親近了。
  • 來自重慶的朋友.

 

  • 請到了全國各地的導師帶來了各自的分享,很全面和多元。小伙伴們也有朋友的融洽氣氛.
  • 來自廣州的朋友

 

  • 可以到戶外體驗,然後在回去課室學習,內容較充實。
  • 來自廣州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