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歸零,能源再生》民間能源研討會,第一節:Mycle Schneider (麥可•施耐德)即場演講錄影與中文演講撮要

為了更準確了解世界能源發展的趨勢以及各國廢核運動的發展,全球化監察、核輻射研究會以及其他民間團體2014年3月9 日於理工大學舉行《核電歸零,能源再生》民間能源研討會。我們邀請了3位外國嘉賓講者,分別是國際的核電與能源專家麥可.施耐德 先生(Mycle Schneider)、德國記者和能源及氣候問題作者普宏恩先生(Wolfgang Pomrehn)以及日本原子力市民委員会的村上正子女士( Shoko Murakami)。

幾位講者於研討會上為我們帶出重要的信息,第一:核能既不是便宜,也不是世界能源的發展趨勢;第二:歐洲有些國家已帶頭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來取代核能及其他污染能源,只要政策配合得宜,就能提升產能降低成本;第三:日本核災後患無窮,大量福島居民仍在受苦,但日本政府卻蠢蠢欲動想重啟核電,民間自發組織對策。

為了使未能出席研討會的朋友能了解研討會的內容,本會在此提供了3位講者的即場演講錄影與中文演講撮要。歡迎提出意見。

 

主題演講第一節:   "在福島核災之後,國際上的核能發展"

講者:                        國際核電與能源專家Mycle Schneider (麥可•施耐德)

 

 

中文演講撮要:      

麥可.施耐德認為我們在審視核能的使用與全球的核能發展時,應該注重核能的整體發展史與長期的發展趨勢。因此在演講中,麥可施耐德向與會者提供一個動態的核能發展走向,而不只是一堆靜態的數字。

麥可從觀察歷史的數據,得出核反應堆的興建在70年代與80年代分別達到高峰。但到了90年代,關閉核反應堆的數量卻大致相當於新建的數量。其實,新建的核反應堆數量在80年代之前一直在攀升,及至80年代後,每年新建的核反應堆數量就一直沒太大變動。至於服役中的核反應堆的總數量,在10多年以前即2002年已達到頂峰。

核電產能與核反應堆的關係

但麥可同時指出,由於新建的核反應堆比舊的核反應堆產能更高,而且各國一直為服役中的核反應堆進行升級(經升級後的核反應堆產能可提升20%),所以,核電產能的升幅比核反應堆總數的增長更為迅速,而且持續一段更長的時間 (直至2006年)。

全球有多少服役中的核反應堆?

至於現在全球總共有多少個服役中的核能反應爐,麥可說, 這恍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很難獲得確實的答案。他甚至認為, 即使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網頁上公佈的數字也未必準確。但他覺得在審視全球核能發展時,這個單一的數字是否非常準確並不十分重要。如果我們知道全球總共有大約400個核反應堆在服役這個數字,已可證明核反應堆總數在2002年達到高峰,而現時全球服役中的核反應堆數量已逐漸降至80年代的水平。

老舊的核反應堆

麥可亦指出,隨著新建的核反應堆數量的減少,現役核反應堆的平均年齡持續增加。當中有,31座核反應堆已服役超過40年,另有百多座都已服役超過30年,即是說全球已有約一半的現役核反應堆已服役超過30年。亦即是說全球約有一半的現役核反應堆仍在使用30至40年前的過時技術。

歐洲不一樣的發展趨勢

如前所述,核反應堆的興建量在80年代之後就沒有再攀升,並一直沒太大變動。但麥可指出,歐洲的情況卻有不同。首先,歐洲新建的核反應堆於80年代之前跟全球趨勢是一致的, 即一直在攀升。然而,80年代後,這個趨勢卻未如全球趨勢那樣維持平穩,而是大幅下跌。至今整個歐洲只餘下兩座正在興建中的核反應堆,分別位於法國和芬蘭。

核電發展走向衰微

麥可的研究其實想指出,核能工業已經走進衰微期,從1993年開始到今天的21年間,核電在全球電力產能中所佔的份額愈來愈少。至2012年為止,核電只佔全球發電量的4%。

個別國家的核能使用情況

今天, 全球只有31個國家擁有核反應堆,佔全球國家的15%,而排頭5名的核能大國就擁有全球2/3的核產能,即是說核能的使用只集中於全球極少數的國家。以法國為例,其全國約3/4的電力來自核能,而法國本身產出的核電又佔歐盟核能總產量約50%。麥可的研究說明,大部份國家的核電使用比重已經從高峰往下滑。法國於2005年達到其核電使用比重的歷史高峰,而美國的使用比重亦於19年前(1995年)達到高峰。中國核電使用的比重高峰出現於2006年, 佔當時全中國能源使用比重的2.2%,到2012年時更只佔2%。不過, 中國的核電使用比重的下降並非跟隨前面提到的全球趨勢。事實上, 中國的核能總產能一直在增長,但由於其他能源產能的增長比核能的增長更快,因此, 中國的核電使用比重在2006年後不升反降。

2014的數字顯示,全球興建中的核反應堆共有69座,但歷史數據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的核反應堆都能建成。從1954年到今天,已經有大約250座核反應堆未能完工或完工後沒有投入服務供電上網。

2014年中國成為核反應堆興建量最高的國家,佔全球69個興建中核反應堆的29個。而近年全球興建中的核反應堆中約70%都集中於4個國家(中國, 俄羅斯, 印度與南韓)。由此可見,除了核產能集中於小部分國家之外,新興建的核反應堆亦集中於一小部分國家。而且從資料中我們亦發現, 有些核反應堆的建造期十分長,如美國一個核反應堆從1972年開始興建,至今一直未完工,可以設想,在整個建築周期中浪費了不少資金。

核能與再生能源的比較

近年,再生能源設施的產電成本一直在下降。這趨勢在德國更為明顯,因為德國大量而且廣泛地使用再生能源設施(特別是太陽能電池板),使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包括人力開支, 輸電成本等等)大幅降低 (在7年間下降了72%)。其實, 使用再生能源設施(如太陽能電池板)非常方便, 不論是獨立安裝還是連上電網都比核能使用更便捷。核電廠的建築過程不但耗時,而且在社會的反對或政府的法規下核電廠往往須把建築時間延長。麥可指出,即使像法國那樣沒太大反核聲音和以核能為主要發電燃料的社會,核電的生產成本也不斷攀升。以法國興建中的核電廠為例,官方於2012年預算的建造成本竟比2003年的預算高出4倍之多,而且法國官方的資料亦顯示, 核電廠的營運與維修成本在2007至2012年間增加了4.5%。

數據指出, 從2004年開始,投資於再生能源設施的資金一直上升, 而近年的投資主要來自中國與美國,在這情況下, 全球的風力發電與太陽發電的產能都大幅上升,而核電的產能卻在2010後開始下降。在中國與印度, 單是風力發電的產能就比核電多,而且2011至2013年間, 中國核電廠的興建量比10年前的規劃大大減少(資料沒提及是否與日本311褔島核災有關)。至於美國,於2001至2011年間, 風力發電與水力發電的產能都大幅增長,但同一時間核能卻沒有任何增長。面對此全球發展趨勢, 法國政府近年亦表示要減少使用核電,並承諾於2016關閉兩座較舊的核反應堆,並由現時使用75%核能減少到2050年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