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美SA8000標準認證拷問中國勞資關係和中國目前具有『比較優勢』的經濟發展模式
SA8000今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對於那些中國出口企業的工人們來說,一個他們並不知曉的希望暫時落空了。
從年初開始,就不斷有報導稱,今年5月1日,美國及歐洲國家將開始強制推廣有關尊重勞工待遇的SA8000標準認證。 3月16日,中國商務部也曾發佈公告,提醒出口企業應關注SA8000標準,進入4月以來,浙江、深圳等出口企業密集的地區紛紛舉行相關研討會,商討對策。但目前看來,5月1日的強制認證只是『虛驚一場』,國家認監委此前發表聲明稱,尚未收到任何此方面的正式信息。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陳淑仁告訴記者,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將在今年6月召開有關會議,研討將SA8000轉為國際標準,所以目前SA8000還不是國際標準,只是一種民間的認證,這也讓相當多的中國企業主長舒了一口氣。
社會責任國際標準體系(SA8000)由美國SAI(社會責任國際)組織於1997年推出,旨在通過在採購活動中附加道德標準,以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條件,最終達到公平而體面的工作條件。其主要內容包括童工、強迫性勞工、健康與安全、組織工會的自由與集體談判權、歧視、懲罰性措施、工作時間、工資報酬及管理體係等9個要素。
近幾年,中國一些地方的工廠和礦場利用超時工作、缺乏安全保障等壓榨工人的現像不斷被曝光,一些國際採購訂單已經因此附加了 SA8000標準認證,並發生多宗中國出口企業由於達不到標準而失去訂單的案例。一個不為國人所知的典型例子是,兩年前,香港報紙曾連續報導深圳某家玩具企業使用400名童工包裝玩具,由於這家玩具廠供應著美國的多家玩具製造和零售商,該消息在全球引起轟動。美國客戶立刻委託調查小組前往調查,雖沒有發現童工,但確認工廠存在加班加點嚴重和工資偏低的問題,並多次提供虛假的工時工資資料,因此取消了該工廠及關聯企業的供應商資格,最後該家擁有4間工廠、近 8000名工人的集團公司被迫關閉。
據美國相關商會組織調查,有超過50%的跨國公司和外資企業表示,如果SA8000標準實施,將重新與中國企業簽訂採購合同。
事實上,該標準並不苛刻。 4月2日在深圳舉行的SA8000社會責任標準認證體系專題報告會上,SA8000全球9家授權認證機構之一、德國萊茵集團審核能力中心亞洲區經理黃曉嵐表示,SA8000並不是一個空中樓閣,它的諸多標準是以各國當地法律為基礎的。黃指出,中國相關法律基本涵蓋了9個方面的內容,甚至有關於童工、勞動時間和最低工資等方面的規定更嚴格些,如果能夠嚴格遵守國家現行的法律法規,已經基本符合SA8000標準。
但SA8000確實令某些國內出口企業『聞風喪膽』。 『SA8000形成了一種事實上的貿易壁壘。』陳淑仁對記者說,實際上中國多數相關企業無法達到要求。
在中國某些地方,GDP增速與勞動爭議案件的雙增長成為一個突出的發人深思的現象。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夏小林在浙江調查後發現,1978-2002年,浙江GDP年均增速為13%;但在1998-2002年期間,勞動爭議案件卻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
自去年一位四川農婦大膽向中國總理溫家寶提出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後,中國政府在春節期間掀起了一場由政府主要領導出面為農民工討工資的運動,此後得到披露的一個數據顯示,目前中國9400萬進城務工農民,被拖欠工資竟高達1000億元。另一張17歲青年背煤的照片也在網絡上廣為流傳,被中國網民評為『2003年最應該記住的十張照片』之一,他冒著生命危險一年只能掙2000元的景況,讓很多人開始默問,中國有多少人正在有毒、有害甚至完全亡命狀態下,為著少得可憐的收入,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以及尊嚴、健康和性命。
儘管所有人都知道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但目前關於中國工人階層的勞動權益究竟如何的信息並不多。隨著大批原國有企業改制,相當多產業工人已經事實上脫離了工會的組織。私營部門成為當前中國吸納就業的主力軍,2002年的數據顯示,在這個部門就業的城鄉人員已經達到8152.2萬,佔全國就業人口的11.1%,但人們只能大致地判斷,私營企業的工人待遇問題也是最突出的。經濟學家鍾偉最近在一篇名為《『中國製造』中的生命補貼》的文章中寫到:『在東南沿海,打工妹、打工仔每月500元左右的微薄收入,10年來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相比而言,外資企業被公認要規範得多,事實上,從2003年以來各媒體少得可憐的有關工人待遇的報導,引用的基本都是同一組數據:一項中華全國總工會對廣東省的外資企業進行的調查顯示,有1/4以上的員工不能按時領取工資,近一半的人被迫每天工作8小時以上;約62%的人一周工作7 天,1/5的人曾受到身體或精神上的騷擾,半數以上工人的收入低於最低工資標準。
顯然,即使在中國最規範的外資企業中,員工權利依舊難以得到保障。而一位國際貿易政策分析家曾寫到:『中國有很好的《勞動法》,但是並未得以實施。很多工人不清楚自己有休假的權利、加班要有限制,甚至連勞動合同都一無所知。在很多工廠,工時被無限制地延長;工作環境危機四伏:有毒化學品、火災隱患、工傷事故處處都有。』
夏小林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勞資關係極不平衡,即雇主在勞動市場上處於過強的主導地位,而工人則多屬於『無差異的大量供給』,基本沒有談判能力。 2月底,社科院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中國城鄉收入差距高達5倍以上,為世界之最,這使得農民工不得不接受極低的工作條件,佔據絕對優勢的資方顯然缺乏提高員工待遇的動力。
另外,夏小林在一份名為《經濟增長的背後——解讀浙江省的勞資關係與協調機制》的報告中分析到,政府在解決勞資矛盾中的目標與行為的二元結構偏差、工會組織薄弱,也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 『地方政府因擔心資本抽逃和過於重視經濟增長,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與雇主達成妥協或合謀,勞工利益則成為被犧牲的一方,雇主得以過度攫取'絕對剩餘價值'。 』夏小林說。
但這種縱容對政府其實並不長期有利。夏小林提醒說:『企業延長勞動時間,等於減少了就業機會,加劇了勞動力供過於求的狀況,事實上沖擊了政府和工會的就業目標。』
因此,從道理上講,SA8000無論是作為社會良知對資本權力的製約,作為『血汗工廠』中受到殘酷剝削的工人的『保護傘』,還是從吸納就業的長遠目標看,地方政府都應該大力予以提倡。但問題在於,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正是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在對外貿易中,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力優勢本身可能就意味著賺的是『血汗錢』。事實上,在勞工待遇問題上,很多製造企業可以找出同樣充足的『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理由:若不執行SA8000標準,也許會因此失去訂單;但若提高勞動力工資則加大生產成本,同樣會由於失去低價的優勢而丟掉訂單,而工人也同樣丟掉了工作。
對中國來說,也許只有擺脫了對低勞動力成本的依賴,並加強工人的工會組織化,在勞資關係上建立良好的談判機制,才能真正解決目前的『血汗工廠』問題,但這又將涉及另一個同樣複雜的問題:中國目前具有『比較優勢』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否需要改變,以及怎樣改變才能擁有某種新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