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福利的商品化與河蟹化

過去10年,在市場化和管理主義霸權下,香港的福利制度遭到嚴重衝擊:政府透過外判服務、削減綜援、關閉單親新移民中心,甚至2009年發生政府高官以政治手段打壓社工的「河蟹事件」,令社會福利和社會工作蒙上厚重的陰影。普羅大眾需求日增的社會服務卻不斷被削減,社會工作堅持公義和人權的核心價值被肆意踐踏。
 
香港貧富懸殊冠絕亞洲,堅尼系數達0.533,並超越歐美。而社會福利開支卻只佔政府總開支17% (約400億),當中75%屬經濟援助(包括生果金、綜援金等社會保障開支),其餘25%才用作各項社會服務的開支。然而政府卻以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為名,對福利開支封頂。最近公佈〈長遠福利規劃諮詢文件〉的建議,例如用者自付和引入商界參與,更進一步強化「大市場、小政府」的福利觀。

本輯文章,是從6月19-20日舉行的「進步社會工作:民間社會福利論壇2010」散發的文章中挑選轉載的。它批評多年來主導的新自由主義福利觀和社會工作模式,希望集結社福界前線同工、服務使用者、社工學生以及所有關心社會福利發展的市民的力量,呼喚一種建基於人權和社會公義的基進福利運動再生。

請參考《進步社會工作:民間社會福利論壇2010》網站:
http://rpswconf2010.wordpress.com/

本期專題內容有: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