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循守旧-还是将危机转化为契机?

李莉译   万毓泽校阅    载于德国工会杂志EXPRESS 11/2008

(原编者按:本论文由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服务行业工会的世界经济危机工作组*撰写,是对工会采取“大规模的守势”的回应,并指出了“国家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不足之处。文章原文已经发表在德国劳工网上,本文为express做了简单修改。在下一期express中,我们将会刊登来自服务行业工会经济政策组的拉尔夫•克雷默尔(Ralf Krämer)和世界经济工作组成员的回答。)

束手无策、冒冒失失、无能为力,这就是迄今为止工会在金融危机中的作为给人留下的印象。现在,全球危机管理正在进行新的定位,毫无疑问,经济利益支配着这一过程。然而在此过程中,工会却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本文接下来将论及危机对工薪阶层可预见的后果、工会迄今为止的反应模式和有可能采取的策略性解决办法。

危机给工薪阶层带来的后果

以下关键词概括了雇员和工会所面对的风险,这些风险早就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目前还没有人能够准确的估计,国际危机管理以何种方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抑制危机的后果或者推迟危机的出现。可以预见的是:

-合理化安排、企业重组和企业倒闭是危机带给金融服务行业的直接后果,这些后果是迟早都会出现的。

-公共服务行业就业岗位减少、工资压力和合理化安排,因为公共财政预算同时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巨大压力。财政支出主要是大笔稳定危机的支出、由不可靠的商业模式所造成的补贴需求,比如跨境租赁、地方银行在投机买卖中的损失和长期债务产生的沉重利息负担。财政收入方面,几乎所有税种都遭受了经济衰退所造成的损失。

-社会保障体系的收入也将相应下滑,这些领域也存在某些投机现象;另外一个后果是,不得不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采取节约措施,当然也有可能存在某些例外,比如在教育领域。

-依赖出口的经济部门缩短工作时间、合理化安排、裁员和重组,从中期来看必然也会出现企业倒闭,其原因是信贷紧缩和全球需求减少。

-公共投资的范围将会缩小,同时也会扩展到某些领域,如能源整顿方面的需求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总体而言,就业岗位将会减少。

-由于经济衰退和对危机的恐惧,国内私人需求将继续下降,如果在劳资协议的政策中,连实质工资都无法得到保障的话,状况还会恶化。在那些主要依赖私人消费的领域,如零售业,比较大规模的“市场调整”(即企业倒闭)也令人担忧。

-很多社会文化部门、(体育)协会、基金会和项目都越来越依赖于赞助商,它们面临着缩减,这会使其宗旨和雇员受到影响。

-失业率将大幅上升,如果继续延长工作时间,这一状况还会恶化。

现在,定期合约工和派遣工已经成为危机的第一批受害者。人们“只”等着有期限的工作契约到期,而不会再雇用新的员工,有些情况下还会重新收回已经转移的订单。派遣劳动部门会出现危机。鉴于此,在经济繁荣时期就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的削减社会福利和不稳定的雇佣关系,将会走下坡路。

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倒闭将会横扫所有经济部门,也有些公司通过大幅提高生产力生存了下来,并且为下一个经济景气周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市场调整过程将会通过资本竞争波及各个层面,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通过劳动力价格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经常是全球性的。为了“在经济中求生存”,即面对失去工作岗位的威胁,全世界所有行业的工薪阶层都将卷入新一轮的竞争。

工会的表现:重蹈1929年的覆辙?

面对所发生的一切,工会基本上无所作为。在经济繁荣时期,工会就没有成功的根据重新整合的资本结构,通过新的斗争形式和新的工会组织结构,来应对新的资本主义形势。这一缺陷在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中,只会加剧工会的危机。人们将现在的经济危机与1929年的经济危机作了许多对比,其中的一些比较是值得怀疑的,但是,在两次危机中工会的反应模式却极为相似。

2008年秋天的工会政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这是不完整的印象):

-最主要的话题是工会内部工作。即便是对工会内部的权力、资源分配微不足道的干涉也会引发激烈的争论(服务行业工会的话题是劳动关系管理模式)——凡是读过1929年和1930年工会会议记录或者工会报纸的人,就会发现当时的情况与现在的工会如出一辙,这简直是一种超时空效应。

-通过重新采用企业经济的管理办法,寻求摆脱工会危机的出路。众所周知,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现实条件和工会工作的特殊性 1。事实上,服务行业工会关于相关方案的争论已经停止了。

-在危机爆发的最初几周里,工会组织并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做出反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仅仅是服务行业工会在金融服务领域发布了几项公告,要求对金融市场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目前,这种做法已经被多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叫停。

-在经济政策方面,工会认为,如果我们四百亿的方案得以实施,就不会出现经济危机。工会行动的重点和核心要求是:立即在德国实施经济刺激方案!(见下文)

-退出世界社会论坛运动的工会活动(尽管工会委员会出台了决议,服务行业工会也没有为在玛尔摩(Malmö)举行的欧洲社会论坛提供任何支持),德国五金工会(IG Metall)大幅缩减相应方案,服务行业工会在联邦层面上取消全球化课程。

-2008年十月底,也就是金融危机的中期,几位工会历史学家会面,谈到了纪念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问题,但却没有谈到工会在那场危机中所采取的政策,而恰恰是这些政策到最后已经威胁到了工会的生存。

-除去零散的倡议,在现实的讨论中并没有涉及行动策略,或者采取攻势去干预工薪阶层的直接利益。没有受到争议的,倒是股市行情的讨论,毕竟股市是民众担忧程度的一种指标。人们认为,在经济危机的舞台上,值得保护的受害者是“经济”、手工业工厂和中小型企业,当然最主要的是储户,而雇员却并不在其中。

工会的劳资政策眼看就要完全陷入守势。在五金工会开始劳资谈判之前,我们就经历了第一轮危机的影响。由于担心动员和罢工方面的困难,劳资协议的期限由12个月变为20个月,即在20个月之后才能更改劳资协议,将工资提高8%。 在银行业中,服务行业工会出于相似的动机,在工资劳资谈判中主动提出可以延期清偿债务。令人担忧的是,最终的出路又是劳资之间的联盟和协议(即企业工会委员会和企业领导机构之间达成的协议,与该企业所在行业的工会和雇主联合会之间的协议相对--译按),这样做的代价就是牺牲第三方的利益(第三方包括该行业其它企业或国家的工薪阶层,定期契约工和不稳定就业者)。

人们虽然相信,工会愿意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民意测验的结果),但是,如果工会只能以社团联盟的方式确保其成员稳妥的退出,而没有其它的解决办法(加上没有远见),它必将会失去大量成员。工会也将会陷入更为严重的危机——这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非常相似。当时工会联盟(ADGB)从1929年到1930年失去了三分之一的成员,它必须要裁员和降低薪水(-20%),其用于劳动斗争的开支也急剧减少。罢工次数从1929年到1931年减少了三分之一,参与罢工的人数减少了75%2 ——导致这些变化的是当时的布吕宁(Brüning)的经济紧缩政策,这一灾难性的政策造成了经济危机的升级。无论如何,现在的干预要有效得多。只是迄今为止,工会在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当时非常类似,这不免令人担忧。

在公共频道关于危机的讨论中,充斥着肯定的、意识形态的论调,将危机解读为“金融领域里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家伙……”或者“只是对市场的信任危机”,对此,工会也没有成功的反击。
关键问题是,接下来的几年里由谁承担这场危机的后果,取决于现在。如果放任这种肯定的危机解读,就决定了将危机的后果转嫁给雇员和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决定了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中开始新一轮的资本主义周期。在经历过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俾斯麦的社会保险立法,(美国式的)新政或者莱茵河资本主义(即德国模式的资本主义,包括所谓劳资共决及对市场实行监管,与英美的所谓自由资本主义不同—译按)大行其道。鉴于工会迄今为止的行动和现在的力量对比,实行同样措施怕是行不通了。

国家凯恩斯主义的绝境

参与探讨经济政策——这几乎是工会唯一可以采取的行动。主流思想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没有制定刺激需求的国家经济政策。事实上,股市大幅下跌及其对实体经济可预见的影响,并不是造成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而只是危机的附带影响。现在,政界却以此为借口,试图掩饰其真正的错误,即在经济繁荣时期没有刺激需求。

这种指责针对雇主(抛弃工资协议、压低工资水平)和国家。有众所周知的图表为证:私人消费曲线处于国内生产总值曲线的下方。

工会的目标当然是通过政治和劳资政策来改善雇员的收入。工会以此为目标并不是因为它符合国民经济理论,而是要表达工薪阶层的切身利益。当然,如果能够证明,这一目标也符合社会总体利益,无疑会为其斗争增加一重砝码。但是,雇主和政府是否赞同这一观点,是否认为增加需求的政策符合社会总体利益,也符合他们的利益呢 3?无论如何,工会都不应当被他们的态度左右。如果他们不这么做,工会就要组织反对力量,而不能只是抱怨批评。

在增加需求、加薪和缩短工作时间方面,工会能有多大作为呢?这首先取决于工会举行罢工的能力(这是劳资政策中的最后一着)。这种行动能力将间接决定最低工资和经济刺激方案等政治要求的实现。所以,上面所提到的图表一方面是对政策恰如其分的批评,另一方面也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为什么我们在经济繁荣时期都没有实现实际工资保障?为什么工作时间延长了而不是缩短了?我们为什么没能够阻止红绿联盟的2010年议程?(前联邦总理施罗德于2003年初出台的方案,旨在改革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劳工市场,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给予资本家经济刺激来增加供给)这些问题将会成为我们工作中的沉重负担。工会中占主流的国家凯恩斯主义已经失去说服力,它只能在争论中充当一条论据而已,对它的种种评价这里都没必要再提了。这一理论认为,工会的问题在于对经济政策的论证能力,从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从根本上来说,国家凯恩斯主义造成的唯一结果就是:争取雇员利益的努力将半途而废,因为雇主和政府并不认为需求导向型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有利,并对其自身有利。

令人担忧的是,雇主和政府从其自身利益出发,有足够的理由支撑这一观点:压低工资水平和2010年议程一方面极大改善了德国资本的竞争条件(也增加了成为经济危机中的赢家的机会,当然会给其它领域的竞争造成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得劫富济贫的再分配成为可能。

如果雇主和政府接受了工会的刺激需求的政策,无论是资本竞争条件的改善,还是劫富济贫的再分配,都是不可能的。一方面,经济繁荣归根结底源于内部,受经济运行规律的制约,刺激需求的政策并不能对此发挥什么作用 4;另一方面,它是与政府实施的增加供给的经济政策相对立的,试想,如果不削减社会福利,如果工会不贱卖工人的劳动力,也就意味着德国企业没有全球竞争力,意味着无法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也无法实现劫富济贫的再分配。对于雇主和政府来说,这无疑是一笔糟糕的交易。

经济衰退往往让资本持有者伤透脑筋,在这种条件下,他们在进行利益权衡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某些行业来讲,需求发挥着主导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该行业的评估,尤其是迄今为止蓬勃发展的出口型行业。在这些行业中,刺激需求的方案对雇主和政府也比较有吸引力,因为在经济危机中,它们可以转化为地区性优势。转瞬之间,资本不再讲究什么意识形态了,而是完完全全实用的了。雇主和政府的许多应时而变的说辞就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正值经济危机的中期,关键问题不是是否实施经济刺激方案,而是如何实施,即谁出资谁获益?资本本身不会自动满足工会增加需求的要求,在经济危机中,它恰恰倾向于支持政府刺激供给(即给予资本家经济刺激来增加供给—译按)。国家只是在不得已时刺激需求,而且只是局部的、有期限的,并且尽可能从资本条件出发。

在经济繁荣时期,是否采用需求导向型方案,取决于工会的动员能力和行动能力,而不是罗列论据的能力。这也同样适用于当前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的实施。这些方案将使哪些群体受益,如何使其收益,由谁在短期内和长期内为这些方案买单,也都取决于工会的动员能力和行动能力。

如果说在现在的经济危机中,凯恩斯主义有更好的机会,是有价值的,那么只能说明它具有普遍价值,即它适用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抛开最终由谁负担只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经济刺激方案的费用的问题,更为强劲的消费需求不仅有利于国内资本,也有利于其在德国的竞争对手,反之亦然。实施经济刺激方案的要求应当成为欧洲和全球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凯恩斯主义试图在急剧变化的条件下继续沿用莱茵河资本主义时期的左翼经济政策。它忽视了现实条件和新的、已经全球化了的资本主义的压榨能力 5。它忽略了超国家的结构和规范,这些结构和规范已经成为新的力量。最为现实的例子就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的自我毁灭对本国造成的影响,仅仅几周时间,各国政府和金融中心就形成了全球行动体系。在欧盟轮值国主席的推动下,形成了制度化的欧洲经济和工业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展成世界财政部,还考虑全球征税和全球性的税务规则。凯恩斯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没有实现的、建立世界中央银行的想法现在也很有可能成为现实。

面对变化了的环境,如果工会也能做出如此之快的反应就好了!现在,新的格局将使最广大的工薪阶层承担此次经济危机的后果,并且不会遭遇任何反抗。为了阻止这种格局形成,工会应当重组。工会更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政策 --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必须脱离莱茵河资本主义,以便更加客观的分析自身的危机,并在新的资本主义形势下进行改革。

策略上的结论

1.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仅仅参与金融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公开讨论,并期待引起关注是不够的。经济危机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工薪阶层以及工会本身,取决于工会的力量和抵抗。因而有必要对工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讨论的目的是,围绕增强工会的动员能力和行动能力,提出相应的要求,并采取具体行动 6。工会的愿望必须在公共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2.经济危机通过政治,通过企业危机和企业倒闭中的劳资政策波及到工会,它也同样会波及其他很多人,比如退休人员、病人、穷人和中产阶级。在这场防御战中,所有地方的所有人都必须反抗。一方面,要组成反对转嫁危机后果的联盟,另一方面,工会要把举行政治罢工的权力拿回来。

3.在未来的条件下,为政治目标和跨公司的目标进行罢工(破坏团结的机制相对较少)会比为劳资政策进行罢工容易些。对于后者而言,在经济衰退时期,因为担心失去工作岗位而影响团结的风险非常高,因为劳资政策直接关系到每个雇员,雇员群体和各个企业全体职工的生存问题。行业劳资协议(即地区性行业协议,指在某一地区适用的劳资协议,往往适用于某一个行业或者几个行业,因此也叫做行业劳资协议--译按)的发展严重滞后,短期内很难弥补这一缺陷。摆脱被动和居于守势的唯一途径就是劳资纠纷的政治化,就是我们团结其它工会和社会团体,就是建立与经济危机的动态联系,就是阐明在工资谈判上妥协让步是荒谬的,因为这只会使消费需求下降、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因此是很危险的。我们的口号是:在劳资政策中抵制布吕宁(紧缩的)经济政策!反之,淡化经济危机的现实和主动妥协,必将导致工薪阶层承担经济危机的后果。

4.新自由主义是由金融市场驱动的全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问题还远远不是社会主义或者资本主义的范畴,而是在两种前途中做出选择:是通过对现在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做出一些修正,来缓和其自我毁灭的机制,从而使其继续发展呢,还是要对其实施有效的社会和经济管制。
4.1.实际上,这场争论的焦点是新规范的制定,不仅包括金融市场的新规范(工会和许多其它团体已经提出了要求 )7,还包括社会福利国家方面的新规范,比如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社会保障、劳动法和工资协议法、经济民主和再分配的税收政策。
4.2.与此相关,意识形态之争必须要有定论了。现在,人们在遣词造句上尽量避免使用新自由主义及其“弊端”等字眼——这只是鉴于公众的不满情绪而随机应变罢了!至于新自由主义是真正没落了,还是仅仅受到一些阻力,要看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否身居要职。必须要追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对这场灾难的责任。倡导新自由主义的人仍然身处社民党的领导层,这可不是悔改的信号,也不是明智之举。而经济研究机构在大学里设置的大量教授职位,无论在人事安排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新自由主义色彩仍然很浓重。德国铁路公司董事会主席哈特穆特-梅多恩(Hartmut Mehdorn)仍然可以继续铁路私有化,主张新自由主义思想的评论仍然充斥着报纸版面和电视。这足以说明新自由主义是否已经被根除了。

5.这次危机为工会提供了一次新的契机,来探讨其现存弊病的原因,具体方式是,根除其源于莱茵河资本主义的结构和政治基础,依据改变了的、越来越全球化的市场结构,对工会进行重组和分类。只有通过跨国界的组织,才能抵御此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后果。因此要联合提出要求,并付诸实施。一起被卷入危机使得工会能够统一行动,所以在危机中必须实现工会自下而上的全球化——主要是为了支持那些迄今为止尚未发展成熟的组织形式,如联合会、欧元/世界企业工会委员会、协调结构和社会论坛运动中的工会网络等。联合提出要求,联合举行游行和政治罢工!不只是实现欧洲的联合,还要努力实现全世界的联合,至少保证所有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同步进行 。

在经济危机中,民主也岌岌可危。社会上有可能出现与1929年相类似的极端主义倾向。至于选择解放的出路(就像1929年之后的美国那样)还是选择民族主义的、排外的、最终陷入绝境的出路(德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会,取决于工会能否摆脱地区性竞争和民族偏见的桎梏,找到通往广泛的全球团结一致的道路。

执笔人:
世界经济危机工作组:托马斯•伯姆(Thomas Böhm 斯图加特大学综合诊所公职人员代表会主席兼斯图加特-伯布林根地区服务行业工会主席),冈特•布施(Günter Busch 巴登-符腾堡州服务行业工会卫生、社会服务和教会领域领导人),西格弗里德•海姆(Siegfried Heim 乌尔姆西南新闻企业工会委员会主席兼东符腾堡-乌尔姆地区服务行业工会主席),贝尔恩德•里辛格(Bernd Riexinger 服务行业工会斯图加特地区业务领导人)和维尔讷•绍尔博尔恩(Werner Sauerborn 巴登-符腾堡州服务行业工会工会秘书)

载:express,社会主义企业和工会工作报,11/08。

 


1.“……关于政策-内容目标的讨论……不能也不应该在这里完成”摘自:2011年的机遇——关于服务行业工会未来几年的发展,服务行业工会联邦董事会2008,第1页——毋庸置疑,使机构结构有效运行,是一项无法回避的、长期的任务,不过,这只是“组织政策的第二标准”,最主要的依据还是内容方面的分析和策略。

2. U. Borsdorf:《德国工会历史》,1987,第394-395页,Peter Jahn:《1930-1933年共和国末期的工会》,Bund-Verlag,第17-18页。

3.“鉴于经济的不稳定性日益增长,我们要求显著改善收入,这不是出于利己的原因,而是对社会总体利益负责任”,载:服务行业工会消息2/08关于公共服务业劳资谈判08/09,2008年11月,第2页。

4.“开始于2004年底的经济繁荣并不是时任联邦总理施罗德于2003年初出台的‘2010年议程’的结果,更确切的说,这只是一次正常的(!)经济繁荣。引起这次经济繁荣的是技术装备投资的提高,主要是更新磨损的机器和设备。附带着的是(!?)出口盈余又一次明显增加。”

5. 凯恩斯自己已经意识到,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需求导向型经济政策作为内政是无法奏效的,他认为:在国内,这一政策只有很小的行动空间,“除非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实施”(根据Thorsten Schulten:《欧洲团结一致的工资政策》,汉堡2004)

6. 首批行动包括服务行业工会巴登-符腾堡州地区管理处的活动,比如州领导成员的集体信函、所有地区的讨论活动、系列标语牌、斯图加特地区在银行前的游行,见:www.bawue.verdi.de、巴登-符腾堡州工会委员会代表的策略提案。

7. 《金融市场滑坡和服务行业工会的应急方案》,经济政策组,2008年10月,第9-10页,金融市场危机:急救和长期预防,德国智囊团(IMK)政策报告,2008年10月22日。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