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0月12日,離開波鴻市的社會救濟中心後,我們前往歐寶汽車廠附近。一路上天色陰沉。據說每年這種陰冷以及雨雪天氣在德國會持續三個月,人們難以從事戶外活動,只能呆在家中。有些人甚至因此得了抑鬱症。將近傍晚5點時,我們拜訪了歐寶汽車廠的GOG組織。GOG的意思是“抵抗到底”(或“反抗無止境”)。
圖:歐寶GOG成員
接待我們的GOG成員中有四位工人。兩位已退休的老工人(簡稱W和H)分別於1965年和1969年進歐寶廠工作,H於1973年加入GOG。另一位已離職工人M還是個詩人!他在歐寶廠工作了30年,於80年代加入該組織。他在生產車體部件的車間擔任電工技師,負責維護汽車的電力系統。2004年歐寶汽車廠工人大罷工,資方答應給離職工人巨額補償。H就是在爭取到較大補償後離開工廠的。還有在職工人Y,他在歐寶廠有22年工齡,21年前加入GOG,擔任了16年的職代會成員。目前歐寶廠工人的情況不佳。工人百分百實行“短時工作制”[1],從今年6月開始,為期一年半。因此,如果可能拿到滿意的高額補償金,他也打算離廠。
還有兩位成員並非工人,只是因為支援該組織而加入的。M是地理老師,無車無駕照,無汽車知識,兩年前接觸到這個組織後,便積極支援。J則是一位社會工作者。
對此,他們介紹說:GOG是自願加入的開放組織,不採取會員制。不僅在職工人,而且已離職工人,以及其他關心歐寶工人的人士——包括律師、老師、學生等——都可以加入和支援。迄今已有4名非工人成員積極參加GOG組織的工作。
工會內反對派的鬥爭史
“抵抗到底”組織成立於1972年職代會的選舉過程中。他們對原先的職代會選舉結果不滿。於是,這些“邊緣人”——“三個臭皮匠”——就成立了這個組織(GOG),專門批評和監督工會和職代會工作。
其歷史背景則是1968年開始的學生運動。那時候學生非常關心工人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很多學生畢業後沒有走上專業生涯,而是進工廠和工人一起工作,瞭解工人的狀況,這是GOG組織產生的基礎。他們支援GOG的團結活動。其中有些學生是學法律的,掌握相關知識,給GOG組織提供很多法律支援。德國的《職代會組織法》是一套非常完備而又複雜的法律,因此在如何解釋和運用法律方面,GOG都需要援助。組織的工作始于與一線工人展開交流,並且利用召開全體職工大會的機會,想方設法延長大會的時間,把GOG的意見作為一個重要話題公開來講。1972年,GOG第一次參加歐寶廠的全廠職工代表大會,並贏得了5個(職代會)席位。1975年到1978年是發展的高潮,當時GOG贏得了35%的選票,12個席位。
沃爾夫岡(Wolfgum)當年參加這個小組時,就是大學生身份。很多人進入職代會後,就變成資方的代理,他卻始終沒變,而且很有親和力。他自己參加職代會選舉,有幾千人選他,票數居第二位。
GOG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出版自己的報紙(廠內通訊),向員工傳達資訊。這是它的主要工作之一。小組當中有2至3人直接參加編輯工作,每星期二傍晚5點至7點開周會,全體討論本期要編輯的內容。報紙印出後,放在洗手間、食堂,在工休時間向工人散發,或在廠門口向工人散發(有時雇人散發)。這些都是不違法的。只要小組成員團結,就沒問題。不過有一年勞動節他們分派報紙時,報上載有7個組員的名字,結果這7人被資方告上法庭。
最早的時候報紙印數是2000份,隨著廠內工人數量的減少,印數減至1500份,現在是1000份。原計劃每月出1期,現在是一年出10期。為了保證報紙的獨立性,費用完全由組員承擔,每期約花費250~300歐元。
他們在工會內部批評工會不代表工人利益,批評工會那些對工人不利的行為。GOG的訴求之一是:工人可以直接表達願望,而不一定要五金工會來表達(因為工會的官僚主義非常嚴重)。他們的這個說法受到了職代會的支持。
1975年的職代會選舉,GOG大獲成功,得到12個席位。結果工會開除了這12名委員的會籍。之後多年,他們一直嘗試跟五金工會對話。在對待工會的問題上,職代會裡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如有可能,應重新加入工會;另一種是:不用全部回到工會,只需派一個代表加入工會即可。後來,五金工會稱,要接納他們加入工會的話,可以,但條件是GOG不得有自己主辦的報紙。這個條件遭到GOG反對,那份報紙他們堅持辦到現在。不過當時他們還是做了個比較軟弱的妥協:保留報紙,但不在報上批評工會了。現在看來,這個妥協是完全錯誤的。“GOG”全稱的德文意思是“工會內部的反對派”,妥協後,首字母簡稱不變,把意思變了,即“抵抗到底”。
另一個老工人接過話頭說:我們名字改不改沒什麼關係,我們的報紙沒有妥協,每期的內容都經過討論,不受工會的威脅,在觀點與方向上我們堅持自己的立場;名字只是個名字而已。
GOG不但支持歐寶廠工人,還支持西班牙等各國工人的鬥爭。這個名稱的意思就是鬥爭是沒有極限,永無休止的,帶有“國際主義”的內涵。德國有個規定,如果工人需要進修,可以向雇主申請一周的假期。GOG成員常常利用這個假期親往英國、西班牙等國的通用工廠瞭解情況,並與這些工廠的工人保持聯繫。他們一直都有接待國際上的來訪者,也支援廠內韓國籍工人的組織,曾用四星期時間到菲律賓調研當地工人狀況。
六、七十年代的歐洲政治局勢動盪。反越戰運動,1968年的學生和工人運動,帶來很大的社會影響。以大學生和及社會團體中激進人士組成的德國“紅軍”從事暴力活動,刺殺政府高官,雖遭政府大力鎮壓,但GOG成員也支持“紅軍”。德國左翼還支持波蘭的團結工會運動。70年代有個GOG成員加入其它組織的參觀團到過中國,認為當時的中國很激進,也很有意思。因為東歐、蘇聯的官僚化極為嚴重,他們當時很自然地對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有親近感,認為文革或可把民主帶給中國。
歐寶汽車廠工人的鬥爭
歐寶汽車廠有30多年的鬥爭歷史。1973年工人就曾經為了耶誕節工資(渡假費)罷過工。2004年為期6天的罷工沒有得到五金工會的支持,但得到GOG的支持,成立了“抵抗裁員小組”。假如沒有GOG的支援,罷工的規模不會這麼大,時間不會這麼長,也不會在德國產生這麼大影響。這場罷工是2000年罷工的延續。
2000年,歐寶想把一個車間(連工人一起)賣給其它公司,這樣一來工人的權益就得不到保障。當時職代會和工會向資方提議,要求現有工資水準鎖定5年保持不變。這個建議沒有得到大多數員工的同意,他們不滿意只保證5年工作崗位。準備外包出去的這個車間的員工人數占全廠總數的三分之一,生產發動機和車軸。罷工進行了兩天,1萬多名工人參加,雖然沒有制止外包,但達成新的協定:外包員工的待遇必須和歐寶本廠一致,這個協議至今有效。那時五金行業工會對罷工一點也不支持,只送來一些可樂、香腸和麵包。
這次罷工令員工的士氣高漲,對後來2004年的全廠罷工是個鋪墊。
歐寶廠裡的工會結構:最高層是職代會,接著是(工會)信任人,往下是一線工人。信任人每個月開兩次會,交流資訊。職代會通過信任人向工人發佈資訊。2004年,歐寶廠共有9500名工人,通用要裁員5000人,占了大半。最初只是通知信任人來開會,車間工人一般不參加。但發生了“誤會”,信任人告訴職工全體離開車間來開會,於是停產了。工人通過一小時停產來向資方抗義裁員的不公正。幾天後,通用汽車公司在記者會上向歐洲媒體公佈說,波鴻的歐寶汽車廠要裁掉5000名員工。被裁部門的工人得知消息後,自發採取了野貓式罷工,並通過手機等方式與其他工人聯絡。結果一小時之內,全廠三個車間的工人都罷工了,堅持了7天。
五金工會在波鴻的代表提議:資方不要以“企業經營狀況不佳”為由來解雇工人(意即,裁員可以,但應換個理由)。這個提議遠遠悖離了工人立場。罷工的第二天,資方拒絕該提議。五金工會便失去與資方談判的資格,對罷工也採取放任態度:你們繼續罷工吧。工人當中,80%是五金工會會員。
工會和罷工工人之間的利害關係在於:工會才有發動罷工的權利,繞開工會罷工是非法的。工會如果支持罷工,就會向罷工的工人支付(罷工)工資,資方是不會支付的。
這場罷工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沒有得到任何一方的支援。不僅工會,而且各派宗教組織、職代會和工會、管理人員和政府統統都反對這次罷工,但工人還是堅持罷工了7天,自發佔領工廠,這在歐洲罷工史上是罕見的。
當時,整個工業界裁員的補償金都很低。罷工沒能阻止裁員計畫,但給資方帶來很大的壓力,歐寶提出新方案:工人提前至58歲退休,可得補償金(法定退休年齡是60歲)。工人接受了。補償金數額很高,被稱為“天價賠償”。4000名離職工人總得到10億歐元的補償金,每人從10萬到25萬歐元不等,具體數額要看在公司的工齡而定。2004年接受補償而離職的工人都比較滿意,他們的工齡多數在20~30年之間。
目前歐寶廠裡約有4000名工人。一般工人毛工資2800到3000歐元,至於稅後剩多少,跟是否結婚、是否有孩子有關。有兩個孩子的話,扣稅百分之三十幾,工資淨剩60%以上。如果想多賺點錢,工人可選擇加夜班或週末加班,每月能拿到1千元的加班費。中層管理的工資則達到6000歐元。
這次經濟危機以前,歐寶廠的汽車產量是1100輛,危機爆發時減產30%,現在每天生產1000輛。跟大眾、福特相比,生產線的先進程度相似。歐寶廠的產量不如(科隆)福特,但只是因為其生產線規模小。工人的工作壓力也都非常高,尤其在流水線上。
青黃不接的年代
像GOG這類工會內部的反對小組通常產生於規模一兩萬人的大企業內部。小組成員多在10到12人左右,雖然人數少,但影響很大,能發揮重要作用。70年代GOG組建時,專注於吸納沒有“做官欲”(想當官或依傍權貴者)、與工會及職代會沒有瓜葛的普通一線工人,成員最多時達到50多人,其中不少是西班牙、土耳其裔的工人,因為小組關注外籍工人。不過,小組一直以來沒有思考過長期的發展方向,最後有徒勞無功之感(同樣,社會上有很多批評工會的聲音,但也沒有思考過長遠怎麼辦的問題)。現在即便是大工廠的工人數量也都減少了。他們面臨的問題是:成員多數到了退休年齡,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招收到年輕人,出現了斷層。目前在公司裡,左翼力量是基本發揮不了什麼作用,這很可悲。新生代所用的組織手法跟六、七十年代的組織不一樣,工作方式和方向都不一樣。也有一些較為左傾的小組織完成了新生代的培養,例如拜爾有個成功轉型的小組織。
《德國工廠之旅》一書介紹了梅塞德斯賓士車廠裡的一個與GOG頗為相似的“工會內少數派”,可做參照。他們同樣反對勞資合作,同樣對工會和職代會不滿,同樣自費出版報紙(“每三周印一份小報(8000份)散發給工人,宣傳不同主張”,但只能“在廠外發,企業裡不讓發”)。
儘管中國工人並無自己的工會,不論是自組“獨立工會”還是爭取在官方架構下成立能夠為工人爭取利益的、不受官方操縱的合法工會,目前都極為困難。但工會作為工人階級重要的自我組織形式,必將隨著工運的高漲而興起。而一個有著較高覺悟和戰鬥性的工人核心,不論作為工人或工會骨幹,還是作為“少數派”,也必定可以發揮更有力的推動作用。
一名來訪者問道:經濟危機爆發至今已有兩年,有沒有促進工人思想和行動上的改變或激進化? 法國工人因經濟危機而走到激進高潮,德國工人怎麼樣?有左翼青年認為歐洲工會已經無法改造了,情況是否如此?能怎麼改良?
他們答道:危機剛開始的時候,美國通用汽車準備賣掉歐洲部分的汽車工廠。但是,德國大企業得到國家的大力保護,沒有受到太多影響,較為平穩。從金融危機爆發到現在已一年半,工人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可見工人的意識有很大的改變。在德國工人當中,有一種想法傳播得很快:學會放棄一些東西,才能保持一些利益。
至於工會,在民眾心裡,工會就是在資方和勞方之間協調、平衡的角色。資方強勢,就幫著勞方一點;勞方起來,就幫著資方。事實上,就工會立場來看,它把德國工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擺在第一位,所以經常考慮的事都對工人不利。
2004年歐寶汽車廠工人罷工的點滴思考
看完一部配了中文字幕的2004年波鴻歐寶工人罷工的記錄片。
只有20多分鐘的長度,是經過剪輯的(據說德語原片長一個多小時),當然會失去許多場面和細節。對不懂德語的我們來說,只能遺憾。罷工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資本主義下最常見的“裁員”。之前工人們已經一忍再忍:“從1993年開始我們就一直在妥協,曾經有許多一小時的抗議(指警告式罷工——作者),但並沒多大作用”。[2]裁員的後果不僅是5000名工人將以微薄的補償而失業,同時面臨缺乏就業機會的危機,而且將導致周邊商業的蕭條乃至整個波鴻市的衰落。因此罷工期間,“小朋友都來探望,商人也來幫助,甚至捐款。當時波鴻在公車上都掛有條幅”[3]。
事實上,通用(及歐寶)和其它汽車公司一樣,一方面大力裁員,另一方面又在東歐、中國等工資低廉的地區設廠或擴大投資。例如1993年資方逼迫工會做出工資讓步,否則以大規模裁員相威脅,而在1998年,通用歐寶卻在波蘭Gliwice投資設廠,2010年更追加投資1.2億歐元[4]。大老闆們以“汽車業產能過剩”為由關閉西歐的工廠,同時卻在東歐大肆擴產(除波蘭廠外,通用汽車又計畫投資6.55億美元擴建其歐寶匈牙利工廠)。
裁員、關廠、搬遷……對資本家來說,這不過是在運用自己的“私有財產權”而已:“這是我的工廠,我當然有權愛關就關,愛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至於它將使工人們衣食無著,使整座城市從繁榮跌至衰敗,這可不關資本家的事!這不過是馬克思所謂“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化的大生產和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的無數例證之一罷了。而在結構性生產過剩的陰影揮之不去的晚期資本主義時代,尋求資本在某地的擴張(如波蘭、匈牙利,又或中國),不過意味著另一個地方投資的縮減和經濟衰退。對全球工人來說,有害無利。甚至就在西歐,通用汽車的歐寶/沃克斯豪爾重組計畫也同時包括:5年內投資110億歐元,同時將裁員8300人。[5]
對此,一位同行者說道:“以前我也認為,工廠企業本來就是老闆的個人財產,怎麼搞是老闆自己的事。現在我是越來越理解和支持工人的鬥爭了。”
罷工並沒有中止通用公司的裁員計畫。有人問道,那麼能不能說,工人失敗了呢?
歐寶廠從2004年的9500人減至今天的4000人,但通過抗爭,工人還是得到了“天價賠償”,也就是迫使老闆付出巨大代價。工人則得到相當的利益,或者說,得到了局部勝利。在工人階級力量仍然不夠強大的情形之下,這樣的結果已算不壞。假如工人階級的力量夠強大的話,資本主義制度就要面臨被推翻的險境了。
[1] “短時工作制”的具體做法參見《10月11日:科隆福特汽車廠》。
[2] 中國工會訪德考察團《德國工廠之旅》(2010年6月)第103頁。
[3] 同上。關於此次罷工的情況,可參《德國工廠之旅》相關記述。
[4] 《歐寶計畫投資1.2億歐元在波蘭生產新車型》(蓋世汽車網,2010年9月13日)
[5] 《通用汽車公佈歐寶扭虧計畫 將裁員8300人》(中國新聞網,2010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