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官商趁火打劫 工人團結抗海嘯

陳昭偉、譚駿賢 (香港職工會聯盟)
金融海嘯來勢洶洶,到底其成因何在?
每次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商家及政府總會趁火打劫,向基層民眾開刀,並且每次都令貧富懸殊惡化。
打工仔女應怎樣做好準備,迎接未來一段日子的挑戰?

自由市場惹的禍

是次金融海嘯與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都是發生於市場最「自由」,最「放任」的年代。

不少經濟學家早已指出,欠缺規管、協調的自由市場,必然製造劇烈的競爭,生產出過剩的消費品。可是在普羅民眾消費力有限的情況下,這些賣不出的產品令生產商虧本,使整體經濟的增長率不斷下降。

在九十年代末,很多外資湧進美國的高科技生產領域,以及相關概念的股票市場。結果,因過分競爭和製成品賣不出去而利潤大降,同時引爆股市泡沫。

美國政府為挽救經濟,大幅度調低借貸利率,並以房地產及消費市場視作經濟增長的動力。

房地產及金融泡沫

為進一步刺激房地產市場的膨脹,貸款機構一再放寛對借貸的審批。樓市泡沫在幾年間擴張至空前龐大。

另一方面,貸款機構將房貸業務發行證券,利用槓桿原理,賺取以數十倍計的利潤;而銀行、保險公司再輾轉將這些證券產品包裝成不同的金融產品,在金融市場上流轉,最後好像滾雪球一樣,造成與樓市泡沫共存亡的金融泡沫。

在美國政府以「自由市場」為名,對銀行的監管早已放鬆至「無皇管」的環境中,金融機構的高風險投機行為完全到了失控的程度。

可是,樓價在2006年開始下調,不少人無法清還房貸,危機便首先在美國兩大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貸美」引爆。然後,那些房貸證券產品的價值因樓市泡沫爆破而未能兌現,逐一引爆金融市場的巨大泡沫,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倒閉危機。

由普羅民眾來埋單?

金融機構的巨額虧損,造成嚴重的信貸緊縮,令不少企業資金週轉出現困難。與此同時,一般家庭再無法利用房屋作為抵押而借錢作消費開支,令消費市場雪上加霜,危機進一步蔓延至各行各業。

結果,美國政府動用萬億美元公帑救市。可是,不少美國民眾都質疑,那些銀行家在早前錄得可觀盈利時賺得盤滿缽滿,為何現在卻要用公帑去為他們的貪婪行為埋單?

普羅民眾除了真金白銀付出本可用作醫療、教育、基建開支的公帑,為財團、富豪埋單外,更隨時在是次海嘯中連工作也丟掉,較幸運的亦要面對減工資、削福利。

不再相信「共渡時艱」的謊言

美國作為資本主義的金融心臟,是次大崩盤的影響力必然波及全世界。香港作為亞太區的金融中心,政府將經濟發展的重注押於金融上,經濟衰退勢難避免。

可是,我們要慎防,大財團以金融海嘯為藉口,趁火打劫,拿小市民開刀。

對於亞洲金融風暴以及沙士疫潮期間,老闆如何借機拿勞工權益開刀,相信打工仔女都記憶猶新。讓我們一起回顧政府和財團的陰招,以及打工仔女應汲取的教訓。

 

 

政府

僱主

打工仔女應汲取的教訓

風暴初期

董建華、曾蔭權先後出口術,指香港會是亞洲經濟反彈得最快的地區。

超級富豪及商會先後發言要求打工仔女與僱主共渡時艱,要勒緊肚皮。

靜觀形勢、沒有做好回應的準備。

教訓:就算未有事發生,都應及早參與工會,加強工友之間的維繫及資訊溝通,未雨綢繆。

經濟衰退開始

政府以千億救市,但拒絕提出任何措施保障失業及低收入工人。

大財團推出各種向工人「開刀」措施:電盈百億盈利下減薪10%、TVB及亞視取消雙糧、匯豐銀行裁員200人……

打工仔女往往是收到書面通知後才聯絡職工盟或所屬工會,再跟工會商議抗爭行動。
教訓:若收到任何來自管理層的風吹草動,應及早聯絡工會商議對策。

衰退白熱化

政府推行「肥上瘦下」措施;又向資助機構「削資」及推出一筆過撥款,實行封頂卸責。

減薪潮後,又逐步推行「彈散化」及「瘦身」措施,如將工序外判、短期合約、一人身兼多職、將個別部門遷住成本較低的地區等。

公務員發起多次萬人大遊行,反對肥上瘦下;社福界員工多次遊行反對一筆過撥款;大學工會亦多次行動反對減薪。私營機構員工大部份挨打,只有少數成功反擊。
教訓:不要盲目相信僱主的良好形象(如政府或社福機構),當資源緊拙的時候,大部份高層為保高薪厚碌,都不惜向基層員工開刀。

經濟復甦前夕

開始推動外判化、私營化及公司化的措施。

公司盈利開始回升,但仍繼續推行「彈散化」及「瘦身」措施。

打工仔女都較之前敏銳,開始較多嘗試組織工會、工業行動等來回應形勢。
教訓:打工仔女愈早明白工會的重要性,就愈有能力抵制風險轉嫁,分享經濟復甦後的成果。


全亞洲貧富懸殊最嚴重

回望過去十年,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大財團趁火打劫,令貧富懸殊進一步惡化的「黃金機會」。

當經濟危機過去,企業錄得空前盈利時,大財主不但拒絕與小市民共享繁榮成果,卻反而利用其壟斷市場的優勢,一再向小商戶加租,加電費,使通脹不斷惡化,讓小市民生活更捉襟見肘。

再加上政府借勢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增加醫療收費,卻又同時取消遺產稅,調低利得稅,明目張膽地向大財主實行財富轉移。

結果,這十年下來,香港成為全亞洲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地區。

拒絕再做待宰羔羊

政府很應該藉著是次金融危機,改變一直以來過分依賴地產及金融的經濟發展模式,並以改善市民醫療、教育、居住環境質素以及縮窄貧富懸殊為大方向,推行促進就業,提高基層工人收入,強化社會保障安全網的政策。

我們更應向政府及大財團表明,我們拒絕再做待宰羔羊,不要再以「共渡時艱」為藉口欺騙市民,阻撓勞工保障的改善。相反,在經濟嚴冬期,更應加強對勞工的保障。

具體而言,最低工資必須立即上馬;盡快立法保障工人的集體談判權,讓工人可透過對等談判的方式與僱主商討待遇條件;同時要設立免資產審查的失業援助金,使各階層的失業工人都可得到最基本的生活補助。

團結就能改變

經過十年的團結爭取,我們終成功逼使政府承諾立法制訂最低工資。在強大的民意及輿論壓力下,政府不得不放棄就生果金引入資產審查。美國選民將向財團輸送利益的共和黨踢走,助奧巴馬以壓倒性優勢當選成為首位黑人總統。這一切都清楚地反映一個訊息:團結就能改變!

讓我們一起分享以下兩個工會的故事,縱然面對大環境的不利形勢,仍能透過團結抗爭取得勝利:

組織起來才能扭轉困境
香港中文大學員工總會主席 吳曉真

中大工會在2002年就是為了反對校方凍薪減薪而成立的。吳曉真說98年 金融風暴後不久,政府提出削資,而大學就要減薪,但卻是減下不減上。而且,校內那個工會只站在校方的立場,不肯為員工爭取。於是,她便開始組織不同部門的 同事進行抗爭,並另組了香港中文大學員工總會;經過多次抗議行動後,成功抵抗了減薪方案。吳曉真強調,工會是經過仔細分析數據後才提出反對校方減薪建議, 有理有節,結果證明校方是危言聳聽。

吳曉真總結經驗,指出在公務員及資助機構特別多親資方的 工會情況下,不要輕信那些工會,必要時要自己組織有力量的工會。再者,當某部門出問題時,其他部門同事絕不能置身事外,因為逐個擊破是老闆慣用的技倆。同 樣,若工會能掌握及分析機構及公司的財政狀況,將有助有避免資方趁火打劫。

提防公司轉嫁危機
衛安職工會理事 羅志標

於2000年,衛安有限公司在完全沒有諮詢員工意見下,私下動用員工公積金作為公司投資,以填補公司的虧蝕。幸好當時員工對公司的小動作相當敏感,結果成功阻止了公司的惡行。

羅志標憶述,公司一向準時出糧,但出事前一、兩個月卻遲 了幾天,對這樣大規模的公司來說是不正常的。工會隨即要求公司交代,過程中便揭發了事件。但公司仍不肯認錯,還希望借政府推行強積金,順勢將員工的公積金 轉為強積金。工會當然不肯就範,遂組織員工在諮詢會中大力反對有關建議,並協調員工一致行動,一同拒簽同意書。最後公司只好收回建議。而往後發展亦證明, 公司即使未能動用員工分毫,仍能渡過難關,更每年錄得大額盈利。

標哥提醒我們,當整體經濟出現困境時,公司不論賺蝕,總首先拿員工的利益來「開刀」,若員工啞忍或只聽從僱主一面之詞,最後蝕底的就只有員工。因此,標哥呼籲,員工要小心留意公司的小動作,並團結在工會的領導下,維護工人的合理權益。

(Frontpage Photo by Fish)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