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專題:我們的都市為誰服務?──資本邏輯與城市化

hong kong

這個專輯的誕生,可算是年初反高鐵運動的一個回音。

不早之前,政府提出要動用669億元巨額興建高鐵,引起了廣大市民反對。很多青年一代都參與到街頭的抗爭中,震盪了整個社會。反高鐵不是一個起點,也不是一個終點。涉及香港城市發展的抗爭不只是近年才有,稍遠一點的有九龍城寨、大磡村、何家園,稍近的有利東街、灣仔街市、天星皇后,還有正在眼前發生的工廈「活化」、舊區重建…… 香港政府常通過起起拆拆,造福大地產商,實行劫貧濟富。「小政府」諗著市場機制這個魔咒,容許資本家肆無忌憚地對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進行剝削。要是我們不再願意任人擺佈,要用自己的行動阻擋資本主義這台替整個地球掘墓的挖土機,便有需要明白其背後的運作,把思想武裝起來。
 
劉宇凡的《好大喜快的資本邏輯VS香港最牛釘子戶──超級城市和高速鐵路背後的博弈》分析了城市化與資本邏輯的關係。所謂資本邏輯就是資本的不斷累積、再累積。作者指出,資本的累積需要以一定空間為載體,城市是最突出的例子,它把經濟活動高度地集中起來。文中引述大偉.哈維在《不均地理發展筆記》的講法:資產階級有很強的動機「要將資本的周轉時間降到最低」,而城市化正可達成此目標。城市越發展越吸引資本家投資,地價便越高。須知道商家是不會自己動手建樓的,一棟棟高樓的建成還不是要依賴勞動階層。可是資本社會中,由於官商對土地的壟斷,一般工人根本無法負擔昂貴的樓價,這正是城市發展最不公義的地方。就算是負擔得起的中等階層,也因房貸而要替地產商作一世的房奴。城市除了是商業活動的中心,它同時是生活的地方,資本邏輯控制下的所謂都市發展,無時無刻都在扼殺百姓的文化生活和社區的發展權利和空間。要是能把視野再拉闊,不難發現,同一邏輯正逐步地毀滅所有物種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反資本主義運動,實有賴「各路英雄分進合擊」。
 
為了進一步了解資本邏輯的運作,蕭裕均在《地租、房租與財富分配:開放改革以來廣東省鄉鎮城巿化的資本邏輯》深入探討了馬克思的地租理論。他提出地租的三種不同概念:壟斷地租、差級地租(有I及II兩個不同形式)和絕對地租。在這基礎上,資本主義通過土地所有權,迫使原本可以自給自足的農民離開土地,然後為城市的資本家提供廉價的勞動力,為剩餘價值的生產和資本累積確立前提條件。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作者留意到中國農村合作制的生產模式漸被鄉鎮企業管理取代過來,土地所有權由公有轉成私有。以廣東省為例,在都市化的作用下,鄉鎮出現了三個階層:「由外資組成的資產階級、由村民組成的地主階級,和由外省民工組成的勞動階級」。各階級之間的矛盾因此日趨激烈。
 
正如蕭裕均在文中提到,為了解決過度累積的問題,資本主義常透過「創造性破壞」來取得更多累積的空間,香港的舊區重建基本上奉行同一原則。政府往往以改善市民生活為借口,將「阻住地球轉」的舊區拆毀,低收入的舊區居民被迫搬到租金較便宜但偏遠的新市鎮,令他們生活雪上加霜。李維怡在《十五分鐘生活圈》中,道出了舊區居民的種種故事,立體地呈現了為何「方便」對基層民眾來說如此重要。除了房子,被重建推倒的還有無可補償的社區網絡──點點滴滴累積而來的,人與人之間珍貴的互助。
 
本地左翼團體「左翼21」不久前以反自由市場的地產財閥為題進行了一個書介會,主辦方的成員麥德正紀錄了是次活動。當天請來了雷永錫及易汶健,為大家介紹Alice Poon在2006年出版的《Land and the Ruling Class in Hong Kong》。此書作者為地產商服務長達二十多年。有趣的是,作者從一個自由市場忠實信徒的角度出發,批評現時的大地產商與政府勾結,利用自身的優勢,不單壟斷了樓宇的供應,更無孔不入地操控社會上各行各業,以致普通商戶無法公平競爭,窒礙了社會的健康發展。
 
 
本期專題內容有:
 
《好大喜快的資本邏輯VS香港最牛釘子戶──超級城市和高速鐵路背後的博弈》
《地租、房租與財富分配:開放改革以來廣東省鄉鎮城巿化的資本邏輯》
《十五分鐘生活圈》
《2010年4月「左翼星期四」紀錄:反自由市場的地產財閥》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