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網論壇
近日,有關“高鎘米”的評論很多很熱,筆者作為一名生活在南方的草根,一日三餐無法遠離大米,按照專家們的說法,“在中國,抽查中的10%左右的市售大米出現鎘超標”。我們該如何應對?好在專家也提出了減輕鎘污染大米對人體傷害的辦法:“只要在購買大米的時候,多選擇不同產地、不同品牌的稻米品種,同時廣泛地攝取其他的營養物質,雜地取食,多吃一些海產品、豆業等含鋅較高的產品,都可以降低患病的風險,而南方人則應該多搭配吃北方品種”,故而“不必恐慌”。
對此,我們實在有些話想說,而且不吐不快。畢竟,民以食為天,餐桌飯碗是人人都離不開的生活必需,不能僅僅一句“微量的超標,短期食用並不會給身體帶來風險”就能夠打消老百姓對食品安全底線的疑慮和擔憂。
通過輿論媒體報導,大家都已知道,鎘污染超標,將會對人體的骨骼、腎臟造成危害,會發生“痛痛病”,造成腎臟無法正常工作,而且對鎘的過多攝入,還會產生“頡頏作用”,妨礙吸收人體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鋅的吸收。但除了這些已知的危害外,是否還有我們不知道、不瞭解的?或者暫時還未發現、隱藏的更多更大危害存在?我們不得而知,也無法得知。不管怎麼說,再無知再愚昧的人,也不可能不清楚吃進了不該吃的東西會對身體健康不利。因而,在“心中無數”、“安全無底”的情況下,即便是表面平靜,群眾彼此間心中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敲起“心鼓”來的。
令人最為擔憂的,不是作為市民的我們,會否因為食用“高鎘米”導致身體受到多大傷害(因我們很少長期食用某一個地方產的大米),而是那些祖祖輩輩生活在他們賴以生存卻或多或少富含重金屬的土地上的農民,是他們用勤勞的雙手養育了我們,是他們以如流的汗水換來了發展,而今他們的生產生活生命該由誰來保護保證保障?
專家明確指出,“高鎘米”“食用的風險指的是那些飲食結構非常單一,吃飯多,吃菜、飲食中蛋白質少,而且長期只吃某個產地的單一的稻米品種,而如果這種稻米品種恰恰又是“鎘超標”大米品種的話,就會有危害人體健康的風險,而這種風險一般來說又以“自種自食”鎘污染土地上種植水稻的農民為更大。”
據瞭解,我國南方適宜種植水稻的土壤大多是中性土壤烏柵土、酸性紅壤性水稻土和一部分富含重金屬的特殊土壤,這些地方不僅是水稻等糧食作物的主產地,也是我國重要戰略意義的糧食生產基地。不僅地域遼闊,而且有非常龐大的從事農業生產隊伍。僅從“受污染”區域和涉及人員看,“高鎘米”問題絕不是一件可以“敷衍了事”的小事。
筆者之所以發出誰來救救“高鎘米”產區農民的呼聲,主要是基於以下三點考慮:
其一,“高鎘米”產區農民的稻米生產怎麼辦?
在不少農業大省和產糧地區,水稻生產佔有了他們的相當部分經濟收入,尤其是農村的農民。假如,真如專家所言,“高鎘米”確屬非健康意義糧食的話,他們的農業生產、加工、經銷,將會帶來極大的問題,並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其二,“高鎘米”產區農民的生活保障怎麼辦?
一般講,以農業為生的廣大農民,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模式,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靠雙手靠土地維繫收入來源的生活方式,一旦農業產品無法供給足夠的生活開銷時,生活困難將不約而至。加上原有基礎並不富裕的話,無疑這種衝擊是悲劇性的、無法抵禦的。
其三,“高鎘米”產區農民的生命健康怎麼辦?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模式,必然是“自種自食”的結果。即便說,短時間食用少量“高鎘米”攝入微量重金屬對人體無傷大雅,但對於長期食用、天天食用的產區農民來講,其食用風險就屬不容疏忽的嚴重問題。就經濟條件看,他們無法也不可能像城市居民那樣,不斷地更換產地大米以滿足食用需求。
針對這些現實而緊迫的問題,筆者有些樂觀,期待著能說“民生問題無小事”的中央政府,一定會妥善解決圓滿處理。事實上,在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上,我們也只能依靠政府依賴組織。
我們相信,政府會儘快組織專家學者進行專項科學研究,找到治理富含重金屬土壤的辦法、找到緩解“高鎘米”毒素的特效藥、找到幫助產區農業農民走出困境的坦途、找到保障污染區域民眾生命健康的良方,使“高鎘米”問題如同我們曾經遇到過的無數艱難險阻一樣被克服被征服被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