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紡織製衣業勞工從八十年代最多時40餘萬人,銳減至目前約4萬人,正是這個行業由盛而衰的明證。紡衣業九十年代以來急劇萎縮,絕非「經濟轉型所致」如此簡單,而是政治時勢所迫,風刀雨劍下,既乏應變良方,又棄應急妙藥,終致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反觀近鄰澳門,政通人和,採取務實之勞務政策,使其紡衣業平穩過渡,勞工減縮有限。 當前,全球配額取消,但美歐對內地重新設限,全面開放推移至08年以後。看來,澳門紡衣業當可爭得時機,不僅免於衰亡,且有發展前景。而香港則時不我予,良機再失,徒嘆奈何!預料08年後,紡衣業加工終必黯退,連成衣設計、採購中心之地位亦岌岌可危,相關支援行業行將蒙受其害。
香港紡衣業由盛轉衰 勞工只餘一成
香港紡織製衣業自二次大戰後萌芽開發,至八十年代中期達至全盛時期,曾帶動了香港經濟起飛,躋身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紡織服裝出口在世界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中服裝多年高居全球之首,可說是大好行業、歷史輝煌。只可惜如此一個大好行業,九十年代以來急速衰落,從業界勞工變化足可為證。八十年代紡衣業勞工人數最多曾達44萬人;91年至01年十年間則每年以雙位數比率滑跌,目前只剩4萬人(見附表一),即與最多時比只餘下不到十分之一。如不是香港紡衣業發展較早,擁有大量的歐美配額和81年起實施了外地加工措施(OPA),這4萬勞工更難持撐至今。如連同相關支援行業人員計算,此段期間就業人數下降豈止40萬,只是當時適值地產業節節上升,整體經濟蓬勃,轉業較易,失業激增問題暫被掩蓋,直至金融風暴後經濟逆轉才顯現出來。
缺良方棄妙藥 淪為政治犧牲品
紡衣業自九十年代起隨著香港經濟轉型日趨式微,然滑落情勢之急、幅度之大,實屬罕見。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說一是政治,二還是政治。大好行業淪為政治犧牲品,不亦哀哉!
回想過去,港英政府縱然對各行業採取不干預政策,惟是對龍頭之紡衣業仍是關懷備至。七十年代後期,鑒於本地工資等生產成本急漲,競爭力日益減弱,貿易署經與業界反覆研究磋商,並在爭取到歐美主要入口國的認可後,於81年2月推出了外地加工措施(OPA)。此一具前瞻性的措施,不但為行業降低生產成本尋找到一條新路,更為日後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貿易發展局、生產力促進局等亦積極協助業界出口產品高質化,在提供信息、宣傳推廣、工藝推介、人才培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進入香港回歸過渡期後,即因各方政治爭拗費時耗力,對經濟轉型、工業調整等缺乏應有的關注,甚至將紡衣業過早定為「夕陽工業」,在可持續發展政策及部署方面均呈空白。
紡衣業界植根本土,大都不願捨近圖遠,輕易搬廠外移。在競爭形勢日差的情況下,部份業界為了解決勞工及工資成本高昂等問題,以用好OPA延緩轉型期,保住行業的存活力,多次提出設立邊境加工區、以一拖幾辦法放寬輸入勞工等建議。但由於議會日益政治化,在勞工團體壓力下,政府反而收緊外勞政策,九十年代起已停止輸入;邊境加工區事幾經討論終亦告吹。加上一些政客嘩眾取寵以求選票,動輒將勞資糾紛個案無限擴大,上綱上線,激化矛盾,使社會充滿戾氣、仇恨,惡化營商環境,致使原打算盡可能留港經營的部分業界,也不得不拔根斷臂,撤資遠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惡果有因,夫復何言。
鄰近地區成功轉型過渡 形成強烈對比
隨著內地與新興紡衣出口地之崛起和發展,相對起步較早的港、台、韓及澳門紡衣業同樣面臨轉型問題。香港在上述政治因素摧殘下,紡織服裝出口值已由92年最高時122億美元逐年下跌至04年88億,全球配額取消後,今年上半年又較去年同期劇跌13億或36%,情況十分嚴峻。台灣、南韓由於及早應變,致力發展資本密集、技術含量高的紡織新產品,迄今可說已成功轉型。兩地紡織服裝出口在97年金融風暴前仍保持長足發展,之後雖有下降,但降幅遠較香港輕微。韓、台紡織服裝出口值也分別於82、93年超越香港,近年幅度越拉越大(見附表二)。
至於毗鄰之澳門,雖然紡衣業整體規模不如香港,但由於當地政通人和,因時制宜,採取了務實而靈活的勞務政策,降低業界生產成本,也帶動了本地勞工就業,紡衣業勞工由八十年代初3.5萬人增至九十年代初的4.6萬人,04年仍能保持3.2萬人,二十年來減縮有限。而紡織服裝出口值則一直保持增長,04年22.7億美元,較80年5.25億增3.3倍(見附表二)。相關支援行業亦深受其益。
得失最後良機 澳港前景迥異
當前全球配額取消,但美歐對內地重新設限,全面開放推移至08年或以後,這對可憑OPA出口免限之港澳紡衣業來說,原是爭時解困的最後良機。澳門已有穩定勞工等基礎,加上當地利得稅、入息稅率等都較香港為低;政府又採取各項吸引外資之配套措施,致力盡快起動跨境工業區,據了解,首批申請設廠商戶十分踴躍,共68家,當局考慮到優化產業結構,經篩選後批出23家。其中6家是紡衣業,廠房面積合共3.5萬方米、投資1.9億澳元,將聘用勞工近5000人,預計年底或明年初落成投入生產。看來澳門已把握到最後良機,不僅免於衰亡,且有發展前景。而香港,目前餘下勞工大部分已老化,在各項條件制約下產能難以擴大。時不我予,良機再失,徒嘆奈何!預料未來幾年,在內地及東南亞等新興對手強力競爭下,紡衣業終必黯然而退,接踵而來的成衣設計、採購中心之地位亦岌岌可危,從紡衣貿易從業員由96年最多時15萬人下降至近年約10萬人已可見端倪,相關支援行業也行將蒙受其害。走筆至此,能不唏噓!
文:香港紡織商會常務會董 范寧森 圖:阿SAM
來源:文匯報